主內鴻標兄平安:
最近有一位朋友在閒聊中有點感嘆,他的孩子在探訪外婆後,表示不大願意再到婆婆的家,因為房子太窄了。當然,小孩並不是甚麼大逆不道背棄祖宗,他們日常與人相處表現大方得體,也會用愛心接納幫助別人;再者,發表這種見解理應不受歡迎,所以頗為肯定的是出於童言無忌的純真率直。
我認為孩子在成長的階段,一般都是在犯錯過程中學習,聽見上列言論立刻強力斥責,冠以欺師滅祖的罪名,這種傳授生命課程的方式是否恰當實在見仁見智。我關心的重點是父母會如何回應。
不知你會否同意香港最大的弱勢社羣之一的弱勢父母。爸爸媽媽,除了基本的養育照顧之外,另一個重要任務是心靈導師。若愈來愈多家長輕視這個神聖天職,將人生意義聚焦在子女的學業,壓迫裝備他們精通六藝,卻無視內在品格的缺失,能不叫人憂慮?從今日在社會現象中可以推斷未來,青少年在公共交通工具不會主動讓座的表現,嚴重的是青少年罪犯在法庭申辯反映的內在道德價值,都提醍我們必須急起直追。
我偶爾會在商場看到小孩要買玩具而被父母拒絕,或對爸媽的命令抗議,會用大哭、滾地等方式爭取。無論這是對父母底線的測試,又或是近乎身不由己的情緒失控,成年人對原則的堅持是絕對必須的,而夫婦兩人須要帶出同一結論又是另一關鍵。
在上月主講一次家長講座,一位參加者表示孩子毫無責任感,當如何處理?我其中部分的答案是如果你在七年前已感到兒女沒有責任感,請不要期望在七天、七週甚至七個月將破損修復。
弱勢是經過長期積弱而形成的。再談。
你的弟兄如炳敬啟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刊】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