寬恕意志先於公義
 擁抱加害者達復和


2545 期(2013 年 6 月 2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香港浸信會神學院遙距教育課程「寬恕vs公義?」專題講座已於五月二十五日舉行,由該院實用神學(社會倫理)助理教授禤智偉博士主講,他以神學家沃弗(Miroslav Volf)的「擁抱神學」談寬恕與公義的關係,有約一百人出席。

  他認為信徒應該天生懂得寬恕,因為還未出生作罪人時已被神寬恕。沃弗曾被其老師莫特曼(Jürgen Moltmann)問能否寬恕前南斯拉夫戰爭中,殺害他同族的加害者,沃弗回答說:「不,我不能。但作為基督徒,我想,我應該能這樣做。」禤博士認為信徒對寬恕加害者的態度應該像沃弗一樣,坦承不能輕易寬恕,但相信能夠做到寬恕。

  他續言,沃弗在其「擁抱神學」中認為要先栽種慈愛才能開始追求公義,若否只是在追求廉價公義,輕易撫平傷口。「寬恕的意志必須先於一切,包括公義和真理。」禤說,真正的寬恕是希望受害者能卸去擔子,所以若只求加害者得到應得懲罰,才可談寬恕,受害者可能永遠得不到解決,甚至會被加害者一輩子牽動着痛苦記憶。他解釋:「公義和寬恕必須要跟隨寬恕的意志,因為寬恕的意志包含着追求公義和真理的決心,是排序的問題。寬恕亦非單方面能進行,必須雙方,你總不能將一份禮物擺在門前就算,要等人接受禮物。」

  「寬恕本身不等同寬恕的意志,由寬恕的意志開始,復和是終極的目標,過程很漫長,但要實現復和必須要有公義和真相。」他補充指,復和並不等於寬恕,舉例說,一個母親與殺害兒子的兇手,她可以寬恕兇手,但不一定要與兇手做朋友。他不諱言:「真的復和可能要等到新天新地時才發生,指向終末。」

  禤博士表示個人十分反對信徒談公義,因為很多人並不真正知道公義是甚麼。他說受害者追求心目中的公義時,若用了不公義的手段,最後只會反成加害者,說:「世人理解寬恕加害者是姑息養奸,又認為對作惡的人好就等同對善良人殘忍,所以選擇對加害者更殘忍。」

  「忘記不等於寬恕,但寬恕可以以忘記為目標。」他直言,很多人以為忘記是件壞事,但他認為忘記才是正確、真實地記憶苦難,所以忘記與記憶從來不是對立關係,人因着選擇忘記才會去記憶事件。他反而認為,批評加害者的紀念方式,有時候只是消費着一份悲情。

  他最後提醒,信徒常談「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焦點總落在「行公義」卻忽略了「與你的神同行」。他認為:「神的公義可以是人眼中的不公義,祂可以擁抱加害者,但寬恕加害者的同時,也可以讓加害者承受犯罪的結果,例如坐監。」他重申整個寬恕的過程:必先有寬恕的意志,而寬恕的意志中必須包含公義和真相,有了公義和真相才能達到復和的目的,但強調過程中對加害者要有人道對待,最後達至忘記。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破局錦囊】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世說新語】

【心靈絮語】

【教關愛心大行動】

【新聞捕手】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觀景人生】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