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496 期(2012 年 6 月 24 日) ◎ 文化之旅 ◎ 王芃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我想起多年前的一幕。朋友的兒子從出生到蹣跚學步、牙牙學語,爸爸一直在國外讀書,終於學成回來了,一進家門見到寶貝,家人說快叫爸爸,兒子搖搖頭,回到房間,拿出爸爸的照片說,爸爸在這上面。這在我們當年被傳爲笑談,當然帶著那麼一點無奈和辛酸。其實,即使父親不缺席,和孩子之間也常常是有隔閡、有距離感的那種關係。所以,作者從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職場文化,到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傳統風格,悟出父親缺席的文化根源:「華人的文化,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很少有父親的影子,長大後也很少父親的記憶,這種現象由來已久。」
作為過來人,作者提醒那些還來得及的爸爸們:「不要跟年輕氣盛的青少年孩子使氣,忘了你也曾做過叛逆之子;不要用硬碰硬,把一時迷途的孩子逼出家門。」邀請父親們趁還來得及,參與孩子的媽媽一起陪伴孩子的成長,體恤母親的辛勞,分享生命成長的喜悅。因為,父親和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力是來自不同角度的互補關係,爸爸能夠給予的,媽媽未必能給予。作者風趣地說:「父親不缺席,媽媽不抱怨!」
父親的愛,是一種無法言說的安穩和力量。更重要的是,「透過父親的愛,孩子也仿佛看到天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