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現在的兒童有多少人會見過一口井,估計對香港的孩子來說,井是一個書面上的詞彙。我也好久沒有看到一口活水井了。
今年春季,陪人家尋根去。到了他家鄉的地方,還要請求當地的朋友,一起幫忙尋找那幾十年前住過的祖居。在村子中轉來轉去,已經找到附近的地方,只是還找不著通往舊居的路徑。以前可以穿過去的地方,卻是一座近期修建的房子。正商量如何找戶主查詢,就發現大家正站在一口廢井之上。
尋根的人說,這就是以前門外的水井,是家人打的井,是幾家人共用的水源。井口雖然封上了,看得出口徑不大,小小的一口井,就是好幾戶人家的水源。
一般自己打的井都不大,畢竟打井是很辛苦的一回事。但如果是村落共用的井,規模自然不同,不但比較大,最重要的是水量多。早上眾人一輪打水燒茶煮飯洗衣之後,井內水位明顯下降,但到了黃昏時間,另一輪打水高峰來到前,井已靜靜注滿了。這就是一口好井。
非洲現在很多地方還是主要靠井水。看過一篇報道和有關的圖片,幾條村莊共用的水井碩大無朋,幾十位婦女兒童圍在旁邊,場面有如市集。但人實在太多了,遲來的人只見水已落到井底,只能耐心等候井水慢慢滲出。所以井旁一直就圍滿了人。世界上許多人為了一天食用的水,不知得耗上多少時間精力。
聖經中可以找到很多井,它們都是有名字的,可見井的重要。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黃金歲月】
【喜樂工程】
【破局錦囊】
【如沐春風】
【朝鷹珍藏】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世說新語】
【文化之旅】
【新聞捕手】
【有李可陳】
【牧杖攻防】
【生命故事】
【百年人物】
【聖化工作間】
【聯會新堂巡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