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回對話.宗教覺醒
參加第二屆「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對話」學術研討會有感


2415 期(2010 年 12 月 5 日)
◎ 文林 ◎ 李志剛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一、引說

  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寧夏社會科學院回族伊斯蘭教研究所、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文明與交融—第二屆“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對話”學術研討會」,是於本年十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假北京當代服務中心舉行。大會邀請出席學者專家分別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伊斯蘭教協會、伊斯蘭教經學院、中共中央統戰部、國家宗教局、北京市基督教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北京市基督教教務委員會、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民族大學、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民族報、中國基督教協會、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上海外語大學、重慶市統戰部、金陵神學院、南京工業大學、福建省羅源縣基督教兩會、山東大學、河南社科院、中共河南省委堂校、華南師範大學、四川省基督教協會、雲南省社會科學院、蘭州大學、西北民族大學、蘭州市心蕾文化咨詢服務中心、伊光網、寧夏社會科學院、新疆大學、新疆師範大學、香港伊斯蘭文化協會、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城市大學、建道神學院等學術機構,共計一百零六人,可謂中國東南西北均有代表。而本次研討會之所以稱為「第二屆」,可說是「第一屆」的延續。此因第一屆是由建道神學院於二零零九年一月十三日至十七日在長洲該院舉辦,去年發表論文學者共有二十三位,而各學者發表論文,經於本年九月出版《不同而和—基督教與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對話和發表》的專書。

  第二屆學術研討會分為七節,先由學者宣讀論文,繼由評議人對每篇論文作出評議,然後由與會學者提問及自由討論,在二十一日上午開幕式中,依次由全國人大常委、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長;中國基督教協會總幹事闞保平牧師;中國伊斯蘭教協會阿迪力江副會長;金陵神學院陳逸魯常務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吳雲貴研究員作出開幕致辭。其後在二十一日上午至二十二日下午,將全部學者論文分為七節主題討論:

  第一節: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對話的理論視域(論文六篇);

  第二節:經典與對話(論文五篇);

  第三節:宗教比較與文明對話(論文七篇);

  第四節: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對話的思考(論文五篇);

  第五節: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對話的歷史經驗(論文六篇);

  第六節:伊斯蘭的文明(論文五篇);

  第七節:伊斯蘭文明與中華文明的交融(論文六篇)

  是次研討會學者專家提出的論文合共有四十篇,可說是我國耶回對話最盛大的學術會議,極具歷史性的意義。在良好融和的會議氣氛中,此種對話研討會亦必有所延續,並加以深度化,這是與會學者專家們的期盼。

  二、兩教敵對的歷史及誤解

  當今以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為世界最大的宗教,亦是國際性的宗教,信徒人數最是眾多,分佈世界各國。而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同是一神教,所信奉的都是亞伯拉罕的上帝。基督教是耶穌創立,但被羅馬帝國所禁制視為之為非法的宗教組織,至之後三一三年君士坦丁大帝頒令才得合法自由傳教,隨羅馬帝國政治勢力,以使基督教在歐、亞、非各地傳播。自穆罕默德於六一零年創建伊斯蘭教,其繼承者艾卜.伯克爾(Abu Bakr),在位年間平息部落反抗,統一阿拉伯半島,建立阿拉伯帝國,其後勢力東侵西佔,回教亦在西班牙、北非、亞洲各地擴充。及至一零九六至一二九一年的二百年間,西方教會先後發起八次的十字軍(Crusades)東征,最終亦告失敗。在十五世紀奧圖曼帝國吞滅拜占廷帝國,回教勢力更是橫跨亞、歐、非三洲。而十六世紀西方世界發現新大陸及東方新航路,宗教改革引發的工業革命,殖民主義的興起,恃其武備精良,侵佔回教的疆界,納入為西方殖民地的國家。當二十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合國推行民族自決,各西方殖民地回教國家紛紛獨立。而晚近五十年來不少中東國家,相自發生戰爭;以巴戰爭、兩伊戰爭最為明顯。由是引致西方國家的介入,即如近期兩次美伊波斯灣戰爭;美阿戰爭。就漫長一千多年歷史所見,東西方的軍事和政治角力,互有起伏,互有興衰,但往往將戰爭緣起和戰爭發生歸咎於基督教與回教的敵對關係。

  就如二零零一年所發生紐約「九一一」事件,由拉登和阿富汗塔利班組織發起自殺式襲擊的反抗活動,和恐怖分子的反美活動,因而有世界反恐怖主義的產生。正因在回教世界有恐怖分子產生,經西方世界的宣傳下,將所有回教國家都視作蘊藏恐怖分子的國家,甚至將回教信徒都放在防範之列;回教也成為恐怖主義的推動者,如此無形將回教國家、回教信徒「妖魔化」,認為回教教義為恐怖主義的提倡者,將回教信仰加以曲解。在「醜化」回教的言論中,構成信仰回教的世界和信仰基督教的世界敵對意識的深化。事實上從歷史所見,歷代的回教世界和西方世界發動的戰爭,查其原因和背景是極其複雜,此種複雜性亦如信奉基督教西方世界互相仇殺;和信奉回教東方世界互相戰爭的具有極其複雜的原因。因為任何戰爭的發生,與政治、軍事、經濟、社會、民族、民生、文化、宗教都有許多錯綜複雜的關係,若是單以宗教信仰的原因作為兩教敵對的解說,顯然欠有客觀分析的誤解。試想一千多年來,歐洲以往所發生葡西戰爭、英法戰爭、德法戰爭、法荷戰爭;以及近代愛爾蘭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的戰爭,又是否歸咎於宗教信仰的因素?正因為東西方的隔閡,以及民族的積怨,彼此對宗教亦加以醜化,以致在西方的文學作品上,將伊斯蘭的穆罕默德,和回教信仰作出歪曲的描述,視之為魔鬼的信仰,即如近年有《撒但詩篇》的撰寫;和焚燒《可蘭經》的舉措。即或在回教國家中有恐怖分子的存在,也不等於所有回教的國家或信眾都是恐怖分子;亦不能等同於回教教義的信仰和主張;更不可誤解某部分回教國家與美國的敵對,就是所有回教國家與美國的敵對;與美國敵對的國家,亦不能等同於與其他國家的敵對。則或所以我們更不應將回教信仰,牽涉到世界政治矛盾的漩渦之中。

  三、耶回的文明與交融

  在人類歷史中,各國和各民族在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文明的展現,即如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希伯來文明、中國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羅馬文明、亞述文明、波斯文明、?利亞文明、拜占廷文明、阿拉伯文明、日本文明、西班牙文明、葡萄牙文明、意大利文明、法蘭西文明、不列巔文明、日耳曼文明、俄羅斯文明、美國文明、南美洲拉丁文明等等,由於各國民族所處時代和環境各有差異,引致世界各種文明都有時代和地域不同的差距。而宗教的形成和宗教的產生都在文明之後,並且由各地不同的文明孕育而成,因此任何宗教有著不同文明的背景。就以基督教而論,以其本身的信仰源於舊約猶太教的背景,但受著希伯來文明、希臘文明和羅馬文明的影響,及至在歐洲傳播;和殖民時代在世界各地擴散,而改教運動更促發西方文明的進步,故此才會有近代西方文明的色彩,以致將基督教視之為西方文明的象徵。至於回教之在第七世紀誕生,其本身信仰本是源於舊約亞伯拉罕,與猶太教和基督教同奉原本一神的宗教,受到阿拉伯民族的影響,信仰傳播孕育在阿拉伯的文明之中。而第七世紀阿拉伯帝國的建立;以及第十五世紀奧圖曼帝國的興起,同樣將回教信仰擴散於歐亞非三洲。就以鄭和七次下西洋(1405-1433)為例,所到國家有謂三十餘國,而回教徒馬歡所寫《??涯勝覽》一書所載三十國,其中有十五國則屬回教國家,可證十五世紀,回教在亞洲、歐洲、非洲國家的強勢,反映當年回教文明的所在。因為回教國家的強大,引致十六世紀新大陸的發現,歐洲海上王國才能相繼崛起,現代文明才能在信奉基督教國家發生。從中外通商而論,阿拉伯等回教國家早於唐、宋、元、明各朝經已從海上到中國貿易。相對而言,歐洲基督教國家遲至十六世紀才經海路到中國貿易。是見基督教國家和回教國家的歷史,在政治角力中是互有興替,在文明和文化更有互動的影響。

  在基督教和回教一千四百年相遇和接觸的歷史中,並不能單從「敵對」的關係去研究和分析,而兩教在「交融」中有著深遠的關係。就以建道神學院甘汝誠教授《大石館內的生命樹》一題,有謂六九一年哈里法艾馬利克下令在耶路撒冷城聖殿山蓋建「大石館」(The Dome of the Rock),這不是一所清真寺,大石館內有「生命樹」的藝術繪晝,完全採自基督教啟示錄的真義(啟二十二1-2),而生命樹構圖,表達基督教和回教對昔日伊甸園和末日的審判均有相同的關連性,共同相信耶路撒冷是上帝降臨和使人復活的所在。謂「大石館」的興建是請了埃及基督教的藝術家從事繪畫工作,在此反映著兩教信仰和藝術的文融。

  就以景教(?斯多留教)在唐朝的傳播,而景教在?利亞得以存在,其後又得波斯王國的支持,方可向東發展。當年景教教士所採用的文字是?利亞文。時至今日基督教實在?利亞、土耳其、伊拉克、埃及、約但各地均存在。相對而言,回教清真寺在基督教信仰的西方世界,無論是英國、法國、美國、加拿大、澳洲均有建立,顯出來東西方民族對兩教的包容性,而兩教信徒的交通亦必多有增加。在中國歷史所見,回教和基督教早在唐代經已傳入中國。回顧千多年來,回教與基督教似少有接觸,回教向在西北發展;明清的天主教和晚清基督教多在沿海和漢族傳教,兩教向無爭執,確是少有對話。是以第二屆伊斯蘭教與基督教對話學術研討會,各學者專家提出論文正面討論到兩教在歷史中相遇的「文明交融」。

  四、結語—覺醒與對話

  德國神學家孔漢思(Hangs Kung)有說:「沒有宗教之間和平,就沒有世界的和平。」而宗教和平亦是當前全球倫理討論重要的課題。為此之故,當說及世界倫理的基礎,則不能不思想人類生存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基本權利。所以世界各國的宗教,在今日時代是應有宗教自由、宗教平等、宗教博愛的覺醒。所謂宗教自由,本是每一個人基本的權利,此即每一個國家的國民都享有言論、新聞、就業、婚姻、出版、結社、集會、遊行、示威、居住、遷徙、信仰的自由。在宗教自由方面,人人可有公開傳教和參加宗教活動的自由,正因為要傳教和參加活動,就必須要有結社、出版和言論自由加以輔助,否則宗教亦難得有自由的存在。其次有謂宗教平等,因為在國際上國與國的平等;種族的平等;人人在法律面前是平等,亦即人在上帝面前是平等一樣,各種宗教信仰的存在都是彼此平等,彼此之間不能有高下優劣之分,以本身宗教優越的強勢去壓倒另一種宗教。在平等的對待中,宗教才可交融,才可以對話。至宗教博愛,無論基督教,或是回教,兩教教義都在表揚上帝仁愛的博大精微,對人類作出眷佑和祝福。而兩教博愛的主張,都是以信仰實踐於倫理之間,友愛鄰舍,造福人群,一如耶穌的教導,不但要愛鄰舍,並且要愛仇敵。因此在宗教上,更不應有「仇敵」的對待,凡事以愛相待,在對談中才增進彼此的了解,發展愛心的行動。

  在是次學術研討會開幕儀式中,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卓新平所長的致辭,開宗明義就說到二十一世紀,宗教對立是不合時代,伊斯蘭教是講和平;基督教更是講平安和平,兩教都是有相同理念,兩教又是宗於亞伯拉罕,理應在世界文化上作出貢獻。而中國文化更是重視和諧,海納百川,兩教的主張當有助於中國文化推進。中國基督教總幹事闞保平牧師說,兩教應避免西方敵對意識,藉著兩教文明對話,不但實現和平共存,還可以為中華文化提供貢獻,對話固有差異,但不可入抽象的對比,以其兩教的經歷,以達求同存異的目的。中國伊斯蘭教協會阿迪力江副會長言及耶回兩教,在歷史上是有文明交織和文明共融的地方,此因兩教有其獨特性、包容性和共融性;由於人類起源的統一性,是有尊敬他人的寬容性;以獲得善報的包容性,寬恕和饒恕絕不強迫他人信教,當今兩教對話實屬時代的需要。金陵神學院陳逸魯副院長說及:兩教對人類生存發展,以及參與當代國際事務、國際經濟均有密切關係,有認為基督教是城市宗教;回教是沙漠宗教;基督教十字軍東征等等都是錯誤的爭辯,所以在兩教對話中,應放下錯誤歷史看法,兩教互相祝賀Soheah,使宗教互相了解,促使宗教和睦,在宗教對話中結合國情發展,促進宗教和睦、發揮文明交流,一如宗教界和學術界,香港和內地的交流。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吳雲貴研究員指出:今日兩教人口不下三十六億,佔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兩教對話是有重大歷史意義,而一九六二年天主教梵帝崗會議倡導宗教對話。因此兩教應以對話代替對抗;平復歷史傷痕;解除歷史恩怨;強調真神一元論;除去排他論,在《全球倫理宣言》中,以和而不同,找尋共同目標弘揚倫理,建設社會國家。

  回顧中國以往歷史,基督教和伊斯蘭教是少有排擠對抗的事情發生,但兩教相互亦少交流,面對今日世界的轉變,宗教對話事屬需要因此耶回對話以達成「文明的交融」更是時代的趨勢。

  

李志剛牧師(建道神學院基督教與中國文化研究中心顧問)


【要聞】

【聯會動態】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文林】

【童話人間】

【誰是鄰舍】

【問道】

【釋經講道】

【家庭治療室】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