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殯葬禮儀的實踐與神學—一點反思


2346 期(2009 年 8 月 9 日)
◎ 教會觸覺 ◎ 關瑞文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不同宗教實踐不同的殯葬禮儀。即使在同一宗教內,殯葬禮儀都有不同的側重,甚至有不同的禁忌。基督宗教有二千年歷史,在不同時期,在不同宗派內,有不完全一樣的殯葬禮儀。何解?因為不同的神學傳統,對死亡有相異的理解。

  相比在香港常見的道教殯葬儀式,基督新教的殯葬禮儀有顯然不同的禁與許。道教的打齋儀節,絕大部分都是生者為死者所做的事情。不論是請聖、誦經、拜懺、破獄、沐浴更衣、過橋、解結、普渡孤魂等,都是協助死者解脫其生前及祖先的罪過,以致死者能從地獄之罪罰被解救過來。相比之下,基督新教雖有不同流派的神學,其殯葬禮儀在一點上,卻是完全一致的—就是生者不可能為死亡作任何脫苦解罪之事情,因為生與死遙遙相隔,互不連繫(路十六19-31)。並且,解罪脫苦乃全靠上帝恩典,生者無論作甚麼,都不可能在這點上對死者有任何益處。因此,即使在釋經圈子有關「為死人受洗」(林前十五29)一事有非常紛紜不一的詮釋,絕大部分新教教會卻都不許為死人洗禮。此外,即使為死人祈禱,也是犯禁。就是向死人說話,也多少被視為不該。如此,當今的教會殯葬禮儀,多聚焦在追憶死者,及重提復活的盼望上,以安慰生者,讓生者的哀傷可隨把死者「安心放手(let go)」而得到撫平。

  此外,在這種「不為死者辦事」的實踐背後,是有神學原因的。這些原因,涉及「人死後的狀況究竟是如何」的問題。人究竟是一個全人整體,以致死後是全人地進入「安眠」狀況,靜候復活,還是死者的靈魂離開其朽壞的身體,以某種形式在居間之境存在,等待主再來時穿上復活的身體?又抑或信主的人死後其靈魂立刻歸回上帝懷抱以新的身體存在?究竟靈魂是否獨立實體?究竟靈魂是否不滅?這些問題,在不同時空、不同神學流派、不同釋經學圈內,有不一樣甚至相反的答案。「不為死者辦事」,大概有不同的原因,例如,既然死者是全然進入安眠狀況,為他做任何事都是自欺欺人的;又例如,倘若死者的身體已死亡,而其靈魂又已離開,一切事情業已終結,又何來要為死者做事等等。

  可是,這個「生死相隔,不為死者辦事」的殯葬禮儀焦點,在過去十多年,開始備受挑戰。不少學者(如T Attig, J W Worden, C J Vickio, B D Romanoff, M Terenzio, Dennis Klass等),都透過臨床觀察指出,死別的哀傷之所以得到撫平,不全然是因為生者能「安心放手」;相反,更多時候是因為生者與死者以不同形式維持連繫(continuing bonds),也因為生者仍然可以繼續為死者的益處做點事情。這即是說,不許生者為死者辦事,或強調生者與死者遙遙相隔以致互不相干的殯葬禮儀,是阻礙撫平生者的哀傷的,因此是有違基督愛心的舉動。

  教會可怎樣回應呢?按G Rowell的重要著作The Liturgy of Christian Burial,在二千年的教會歷史,是可以找到為死人辦事的實踐的。例如,為死者施聖餐,甚至為死者向那些帶領亡魂返回天家的天使祈禱等,都可以在早期教會的殯葬禮儀找到例證。甚至在幾百年前,聖公宗的一五四九年公禱書,仍然有為死人禱告的殯葬儀節,只是在一五五二年的修訂中,此項被刪除。當然,是否應該恢復早期教會的殯葬禮儀,是極具爭議的。經過千多年的反思、修訂,或許很多人都認為我們應該昨非今是。然而,我們也最少可以在不太具爭議的環節上,引導生者為死者做點事情,例如在病床前向死者說出告別之話、吻別死者、為死者清潔身體、為殯葬禮儀奔波、為死者舉行追思等等,都是對哀傷的生者有益的。

  Michael F. Hull, Baptism on Account of the Dead (1 Cor:15:29) an Act of Faith in the Resurrection (Atlanta: Society of Biblical Literature, 2005) 提供了一個很有用的釋經掃描。

  

關瑞文(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副教授、(行政)副院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日光在心】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教會觸覺】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