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不到丈夫之謎


2346 期(2009 年 8 月 9 日)
◎ 息息相關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統計署最新的人口數字顯示,男女比例失衡!適婚年齡的二十至三十九歲兼從未結婚的男女是60.38萬vs61.38萬,即每千名女性對981名男性!」

《am730》4.8.2009

  純粹從統計數字的角度,香港適婚年齡的女士有一萬名是注定找不到丈夫的,但實際上不會結婚的遠遠多於這個數字。對這一代未婚女士來說,找不到如意郎君不是「量」的原因,而是「質」的原因。

  如果說適婚年齡是二十至三十九歲,即這群女士是出生於一九七零年至一九八九年,同樣她們的可能夫婿也是在這個年代出生。從社會經濟的角度,這二十年是香港發展得最蓬勃、最急速,也是最欣欣向榮的年代。可惜問題正是出在這裡,在這個年頭出生和長大的男孩子,多的是含著銀匙金匙出生,家中多有第一代來香港打工的菲傭,而且又是晚晚看「歡樂今宵」長大,所以多給寵壞了,就像個長不大的大男孩。

  設若他們早十年八載出生,經歷過六二年颱風溫黛的蹂躪、目睹過六七年滿地「菠蘿」(土製炸彈)的左派大暴動,以至在襁褓階段受過七二年六、一八雨災的浩劫,他們大概會堅毅和勇敢一點。住在山邊寮屋或舊式唐樓,維生須自食其力,如此對大自然的探索,對物理空間的常識會豐富一點,拿起錘子能打好一枚釘,赤手空拳可以捉一頭小雞,或者換一枚燈泡、煮好一頓飯,是那個年代成長的男士的基本能力。女人傾慕男士,最初當然不是這些小本領,但長遠能夠令女士們有安全感的,始終是這種原始的責任感和保護能力。

  偏偏就是遲了幾年出生,錯過了練就一個男人成長的契機。七十年代麥理浩來了香港做港督,帶來了安定繁榮,香港的父母口袋多了錢,又聽從家計會「兩個夠晒數」的勸喻,結果家中的小男兒給萬千寵愛,書是唸得好了,但欠缺的就是那一點點男兒氣慨。

  看著在書展和動漫節擠呀擠的中青年電車男,拿著數碼相機追著一眾「𡃁模」狂影,他們也多是年齡介乎二十至三十九歲。這個年齡群的女士找不到丈夫?看到這一幕就釋然。這已然是廿一世紀了,差不多所有女性都飽讀詩書,可以自食其力,找到一份安穩而有尊嚴的工作。嫁不出?嫁不過而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童話人間】

【日光在心】

【三人行】

【問道】

【品蘭集】

【靈修果園】

【教會觸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