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346 期(2009 年 8 月 9 日) ◎ 文林 ◎ 徐濟時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要準確解讀上述現象和數字,非常困難。因為在追崇商業化市場化的香港主義之下。一切活動都沾些「美其名」的成分,一切調查都不離「各取所需」的性質,這是錢作怪也。書展向來是由貿易發展局主辦,近年丁財兩旺,確是出色的貿易活動;書展亦同是文化活動,不宜過於俗氣,因此「(口?)模」蒞臨引起爭議。主辦者要為「肉氣」、文化和貿易尋求平衡,達到三贏局面,好滿足各方的民意。
很多人說香港是文化沙漠,其中一個「罪名」是香港人不喜歡讀書、讀書為了掙錢(所以有「讀完書就搵錢」這類俗語)。然而,港人若缺文化,為何湧到去書展?今年還來個調查,欲一證港人的文化熱?
今屆書展在經濟不景氣下仍有一系列驕人成績,的確是予人「文化沙漠」不再的現象,但這是真象還是假象,有待更多論者探思。
若從最基本開始論,就是「出書買書」這一互動現象。筆者一邊逛書展一邊留意,最迫人的書攤是賤價攤,其次是折價攤;這類書攤的書種大多是嗜好、消閑、健康、實用、生活類型,非常迎合港人需求。事實上,出版這類書成本極低,因為所謂的作者多是編者,只將資料編集,無需原創,不需學養,改動一下又是「新書」,最能迎合某類讀者群,可謂各有所得、大家開心。
相對上述,高質素的書種由於成本昂貴,定價高減價少,不見受人垂青;就算是名家大師作品,也不見暢銷,連國內名牌大學的廉價簡體字好書,亦乏人問津。這類書在書展的買賣互動顯得差勁。當然,有少數高質素的書倖免於難,但這也是經媒體名人免費為其宣傳才獲大眾青睞,這難免是港人一種擁有「名牌」的另類表現。
再談下去,就是讀書聽書這一求學態勢,書展中不乏人一袋一篋地買書,若稱之為好學,未免妄下結論,因為這類大量購書者亦可能是轉賣圖利、為教育機構入貨「充場面」、代客服務等,不一定出自單純的求學心。其實,這一代港人多不是書香世代,反而是走難失學的一代養育成才居多。上一代以實利看讀書能脫貧,無可厚非;這一代以增值來讀書助競爭,不能苛求;下一代以興趣多讀書求學問,是其時已。
新一代應該是主動讀書,免回到舊一代的被動聽書。何解?華人傳統喜歡聽書,信徒視去教會也是「去聽書」。或許,近百年的戰亂令國人文盲多,聽書已是上進—知書識禮。但「聽書」的舊習,務須轉化成「讀書」的朝氣—求知維新,這是社會的未來,也是教會的將來,不進則退。
執筆之際正夕第八十一屆港九培靈研經會,每天可聽三堂「書」共十天,惟盼講員啟發信徒,借助豐富的工具書,主動閱讀「書中之書」,成為好讀書愛研經的門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