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雨後天虹》


2297 期(2008 年 8 月 31 日)
◎ 正好讀書天 ◎ 黃佩芳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看《心靈寫真──雨後天虹:心靈創傷與感動治療》,意外地發現它所描述的輔導理念、進程,竟與自己所採納的十分相近,邊看邊有一種他鄉遇故知之感。楊兆前醫生及張吳國儀女士所介紹的「感動治療」融合了多種輔導理論及學術研究──包括了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情感理論(Emotions Theory)、母嬰關係發展研究(Mother-Infant Developmentalist Studies)、情感大腦神經科學(Affective Neuroscience)等等(頁iii),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兩人又將輔導進程分作三個階段(防衛機制、核心情感及核心狀態),並詳述運用於各階段之「七放」介入技巧。綜觀全書可謂理論、實用兼備,有助我檢視、整理和深化自己的牧靈、輔導工作。「感動治療」有三個特點,是最令我欣賞的:以情為本、運用想象力、與信仰整合。

以情為本

  《雨後天虹》雖是一本輔導治療的手冊指南,讀來卻一點不覺枯燥乏味。兩位作者的文筆生動活潑,又大量使用大眾熟悉的影視、文學作品闡釋所述論點,令閱讀趣味盎然。我想,這也與倆作者強調人性的輔導理念一致:不是一個冰冷抽離、機械式的知識傳遞,而是滿有溫情的親切交流。

  作者在書序中明言「感動治療」的「關鍵在於對情感的體驗」;以情緒處理作為治療的入手處,我個人十分認同。回顧過去所處理的個案,十居其九都牽涉了情緒的壓抑,以致生出了更多的困苦。情緒得到適切舒緩後,困擾已去了一半!

  情緒處理對華人而言是陌生的。中國文化長期受儒學、封建制度影響,強調尊卑規矩,不鼓勵獨立思考、表達意見,更別說表達情緒。此外,華人文化講求務實,現代社會又推崇成就、表現,情緒──尤其是負面的情緒,往往被視為不切實際,是弱者的記號,普遍受到輕視和貶抑。舉個簡單的例子,許多父母喝令哀哭的子女:「唔准喊!再喊就XX你!喊衰哂!」這類的說話相信港人毫不陌生。令人哀愁的事件本身是一重擔;事件及帶來的情緒未能盡訴、獲得體諒,又是另一擔子;略為渲洩而招來的指責更是雪上加霜。這樣的環境下生活、成長,情緒長期埋藏內心,不得舒解,人生怎能不沈重?現代許多學說、研究已指出了壓抑、逃避情緒所帶來的弊病,包括引發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如:頭痛、胃痛等。其實,重視情緒,願意正視處理情感,並非不切實際,反而是務實之行,助人免受情緒抑壓之害。針對華人不善處理情緒的文化特點,「感動治療」可說是一套很適切的心理治療法。

運用想象力

  「感動治療」的另一特色,是運用想像力來抒發鬱結的情感,讓受導者的創傷得以治療。這讓我想起完形治療(Gestalt Therapy)、敘事療法(Narrative Therapy)和戲劇治療(Drama Therapy)等療法。雖然它們不盡相同,但都牽涉了運用回憶與想像力來重活或重組已發生的事,讓受導者可以渲洩情感,進而有新的領悟。或是,受導者可按自己的期望,將已發生的事情,重新在自己的想像世界中演譯,來個完滿的了結。其實,這跟一些基督徒提倡的禱告或內在醫治很類似。不同的是,在禱告或內在醫治中,神在受導者所想象、重組的故事裡擔當了重要的角色,甚至是「故事」新發展的主導者;祂成為了受導者的治療者和拯救者。

  雖然我也有引用想像式的禱告在輔導療程中,但並不經常如此。《雨後天虹》在此方面的敘述與案例闡釋(第十章,頁296-326),帶給我新的啟迪,頓感想像力的治療潛力很大。之後,我便銳意將之更多運用在輔導過程中,效果令人鼓舞。我這便藉此機會向兩位作者的啟發致謝!

與信仰整合

  最後,也是《雨後天虹》最令我欣賞的一點,就是作者嘗試將基督教信仰或靈性層面整合在「感動治療」中。心理輔導與基督教信仰從彼此對立開始,走了百多年。時至今日,教牧輔導已成為基督教神學院的普遍課程,而近年輔導界也省察到在心理治療進程中,靈性層面不容忽視。誠然,人是有靈性向度的,並非只有生理、行為、理性與感性的向度;而這些向度都會互為影響。因此,要帶來有效的全人醫治,實在不容忽視任何一個向度;而信仰的資源絕對可以成為受導者的重要支援。但這不等同在輔導進程中作說教式的教條訓誨,也不是單單為對方的需要禱告、祝福便可。

  《雨後天虹》所闡述的「七放」介入技巧中,包括了運用「耶穌禱文」和「靜觀」的操練來幫助受導者進入安靜、安全的境界,從而放下自我防衛機制,表達真情。作者又以「真我境界」作為全書第三部分的總題,強調協助受導者邁向真我境界的重要性,而非單單解決一項人生難題。正如作者所說:「無論傳統的心理治療,抑或以宗教信仰為基礎的智慧傳統,『真我』都是經常出現的名詞。」(頁335)「真我」正正是現代基督教靈修學的一個熱門課題,當代靈修學巨人梅頓(Thomas Merton)對此課題便有重要的建樹與推動。何謂「真我」可說眾說紛紜,如何在輔導中引導受導者呈現「真我」是一大學問,我喜見《雨後天虹》在這方面邁出第一步。

  上文提到「感動治療」的一個特色是對「情」的重視,作者所相信的也是一位有情的上帝(頁357-366)。建基於此,「感動治療」主張治療師真情流露;與受導者一起經歷傷痛,讓其經驗被明白與接納;並成為受導者宣洩情緒的容器,促進其傷痛的治愈(頁366-370)。作者的重點是治療師本身作為醫治的媒介。我則會按受導者的靈命狀況,再引導他/她體會上帝的情、上帝的明白與接納,讓上帝成為他/她醫治的媒介。上帝是最終的醫治者。

總結

  總括來說,個人十分欣喜《雨後天虹》一書的出版。書中詳述感動治療法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方法,不論對有經驗或是在學的輔導員,都是一本極具參考價值的輔導手冊。感動治療法的焦點應對了現代華人不善處理情結糾纏的需要。受壓的情感一旦得到適切的識別與渲洩,問題往往已解去一大截。這對於務實的華人及講求效率的現代城市人來說,實在很具吸引力。最難得的是,它嘗試結合基督教信仰,使信仰真締如真我、真情、真愛融入其治療中,我衷心向有志於促進心靈健康的牧靈及輔導工作者,推薦此書!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品蘭集】

【靈修果園】

【正好讀書天】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