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的溝通


2297 期(2008 年 8 月 31 日)
◎ 人間如話 ◎ 李碧如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學會聆聽,還要善用說話技巧才能作互動的溝通。

  近年教育局推出讓三年級和六年級學生應試的「全港性系統評估」便有小組討論的環節,明顯加強了說話方面的評估。我看見老師跟學生一同「備戰」時,總是再三提醒同學記得要給其他人說話的機會,別只顧自說自話。

  好一句「自說自話」,正是許多孩子說話時的毛病。上圖書課時,常有機會讓學生分組討論,觀察到這樣的現象─不愛說話的孩子保持沈默,他們不發表意見,但也不會留心聽人提出的觀點,有些甚至偷偷地在桌下看書,這是「無話可說」型。而有發表慾的孩子則高談闊論,不管別人聽不聽,也不管人家聽了有甚麼反應,總之絮絮滔滔,旁若無人。

  這樣的「聽」,這樣的「說」,怎算是溝通?

  當我們教會了孩子說的技巧:朗讀、朗誦、說故事、演講、辯論……更進一步就要教他們善用技巧去與人溝通建立關係。首要的當然是還給別人說話的機會,別人說的時候,要耐心和專心聆聽,然後作出適當回應。回應可以是有禮貌的點頭微笑,也可以回答合宜的話,提合宜的問題,讓對方知道你的確留心細聽,話題才能繼續下去。

  這樣子跟同伴朋友說話、聆聽、回應,就像打乒乓球時的「搓波」,你來我往,不分高下,鬥得高興,說得盡興。

                                 

  教兒第二個C是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教這個C的難處是許多成人(包括父母和師長)都不具備這種能力,就像耶穌所說的瞎子領路,試問如何能教呢?

  批判和思考,其實是兩種能力。要懂得思考,只要學一點邏輯推理歸納演繹等方法,就能把事情分析得頭頭是道;但具備這種能力的人卻不一定敢於批判,因為做慣順民,會變成只懂「Say Yes」的「Yes Man」。

  所以,要培養孩子批判的能力,家長要有心理準備,這樣的孩子多半不是爸媽心目中的乖寶寶─聽教聽話、不辯駁、視父母師長的話為「聖旨」。懂得獨立思考,懂得批判的人,最大特徵就是不盲信權威而且愛問「為甚麼」。

  為甚麼這可以做,那不可以?為甚麼要這樣做,而不那樣行?為甚麼……一天到晚問「十萬個為甚麼」的「問題孩子」有時會把父母問得啞口無言。

  家長可能想,如此麻煩,倒不如讓孩子做乖寶寶算了,否則變成事事批判,豈不自招煩惱?但假如你要孩子掌握第三個C創意(Creativity),卻必先要有批判能力,否則,他如何否定過去然後創新未來?創意與批判是雙生的,很難只要創新而不要批判,無論創意多麼天馬行空,往往都是踏著前人經驗而生。

  真正會獨立思考的人在進行批判時,必然恪守尊重和禮貌的原則,而不會走到為批判而盲目批判的另一極端。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品蘭集】

【靈修果園】

【正好讀書天】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