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悠長假期
遊學熱潮方興未艾,海外國內、林林總總豐儉由人,參加者有愈來愈年輕化趨勢。暑期將臨,一眾同學家長會否心動呢?
遊學性質往往由形式決定。以下是一些較普遍的例子:
歐美遊學
坊間遊學團的目的地以歐美澳最為普遍,學習英語為主,景點為輔。礙於價錢高昂,較為適合經濟寬裕的家庭。參加者頗多來自五湖四海,不乏名校同學,參加前要自問交朋結友的能力。高中生會較適合,年齡相近亦是重要因素,報名前須問得清楚。
校內舉辦
通常定下主題 (如天津之旅、軍事紀律等),一般較為相宜,團友有共同背景,較易投入,最能拉近關係,飯桌上、長途車、或夜深人靜,師生間每每可以長談。旅程完成後彼此關係亦能進深。
大型交流
曾參加官方舉辦的大規模的珠海交流,多達三十團。發覺似大型的校際旅行,個人參與較少。人數眾多往往要耐心等待,唯一優勢是看大型表演,見識一下大場面。
參加者的得著
參加者可以學習到課堂以外的東西,自不待言,而得著多寡當然因人而異。
學習語言
語言學習效果很視乎老師經驗、教學策略、參加者的心態、跟當地人交流的機會等。即使語言環境充備,同學仍需爭取機會多聽多講,而不單終日群居,彼此大說港式「潮語」。遊學總可以帶來進步的,但會因人而異,期望每人有立時或巨大的改變是不切實際的。
現場感
香港教育以知識為本,鮮有進入生活的。國內行程,巧遇全國油荒,全團人等等等,巴士到處找汽油站,報張上遠方的新聞立即成了親身經歷。對事與物的了解,不是單單上網就夠,遠道而來,就知道這一切是值得的。
施比受更有福
其實家長可以鼓勵同學透過遊學投身服務和學習付出,這肯定是緞練孩子愛心和勇氣的好機會。有一間教會利用暑期去訓練少年人作門徒。次年更進一步,挑戰有心志的到東南亞短宣。負責人Raymond牧師說「這個旅程以教英文和傳福音為主。要訓練同學的隊工和順服,為身心貧乏的付出時間和愛心,參加過的都滿滿有得著、對主的國度有更深的負擔。」當然宣教以外,亦可以參加環保的、或服務為主的交流。
為甚麼去遊學
按道理,同學才是遊學團的主角,但事實往往由校方或家長主導。其實即使同學未能在行程內容有太多的選擇權,但主動抑被動的參與,則帶來非常不同的效果。作為參加者,同學需要好好思考參加的目的,並最好為自己訂定清晰的學習目標。此外,除了老師或導師準備的資料外,也可以自行上網搜集有關當地的資訊,作好準備,自然收獲更多。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青蔥校園】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