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學風氣彌漫校園,這早就已經不再是貴族名校的專利。隨著旅遊業的暢旺和競爭,引發出外旅遊的費用相對較為大眾化,加上不少辦學團體或學校,成功尋求到外間資源的贊助,有時亦可以減輕家長負擔,凡此種種因素,形成了一個有利於出外遊學的大環境。
遊學蔚成風氣,甚至在一些家長眼中,成為一間學校是否與時並進的指標之一,實在一則以喜一則以憂。畢竟看重遊學本身所能夠帶來的意義和好處,與曾經參加遊學而成為一個身分象徵,或者作為個人升學資歷,動機相去甚遠。故此,無論是校方、同學及家長,都必須認真思想,到底遊學是為了甚麼,特別對一個學生的成長,會帶來一些甚麼長遠的影響;而校方也需要思考,遊學團的出現,除了照顧個別參加同學的得益,也必須考慮對整個校園的塑造,帶來怎樣的衝擊與影響。
遊學能帶來的正面意義和價值,自不待言,過去多年來曾參與遊學的無數同學,都曾經分享不少他們看為寶貴的經驗,更有些同學見證某年某次的遊學經歷,對他們的升學決定,甚至人生觀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足見這種學習經驗,能產生的深度,絕非課堂學習所能比擬。那麼,同學參加遊學之時,當持有甚麼態度?
遊學是一種生活與文化的觀察和體悟,帶引一個人離開自己慣常生活的圈子和模式,再進入另一個生活與學習空間。如此,參加者應當對觀察和體悟的敏感度有所提升。固然每人的觀察能力和敏感程度均有所不同,但一般來說,專注、聆聽、用心、反省,都有助改進觀察能力。
觀察能力的提升當然有助於學習和體悟,但觀察些甚麼就更形重要,這直接影響學習的核心內涵,亦足以影響信仰和價值觀的建立。可能有人會認為,同學年紀尚小,又怎忍心苛求他們既要擴闊視野,又同時講求學習深度!然而,我們忘記了透過生活經驗來學習,可說是人類其中一項本能,即使年紀尚小,只要有適當的引導和鼓勵,相信可以有豐富的收成。
鼓勵參加遊學的同學用心去感受生活,投入他鄉的文化場景,為的是期盼在旅程之中,學習去懷抱一個更大更闊的胸襟,細味平日熟悉的生活場景以外的陌生和新鮮,並好好收藏心中,成為成長路上一次活學教材。
箴言提醒我們:「懶惰人哪,你去察看螞蟻的動作,就可得智慧。」(箴六6)生活智慧是可以透過仔細的觀察,而累積起來的,而且那可以是一種自己生活經驗以外的另類體察;智慧人更教導我們,這種跨界聯想,可以化為我們的生活寶庫,得著生命智慧。
遊學正好提供了一個另類聯想的空間,有助於細察及體會生活與文化,可以成為我們成長的美好經歷。然而,話說回來,難道留在香港生活,就不能有這種跨界體會麼?當然不是!用心去感受生活、懷抱一個更大更闊的胸襟,是做人和生活的很重要的態度,有沒有遊學,都當努力學習如此活著。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女傳道手記】
【青蔥校園】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游離小說】
【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