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歲南韓老婦劉揚善(音譯)為善最樂,廿五年來捐書捐錢給窮孩子讀書,曾捐出多達一千二百萬港元......多年來她寄送書本到窮鄉僻壤的學校和孤兒院,並於九八和零六年捐贈物業和土地給韓瑞大學」
《東方日報》13.5.2008
每年父、母親節和兒童節,總有社福機構號召基層家長和孩子上街,要求政府增加綜援和對學童的各項津貼,有時還上演街頭劇,叫楚楚可憐的小孩子拖著厚甸甸的紙皮以諷刺時弊。
如何幫助窮孩子脫貧?這不是一個簡單和想當然的問題。南韓有一名靠賣醃魚起家、出身貧寒的老婦,她特別憐憫窮苦的孩子,她幫助這些孩子的方法,除了捐錢辦學,就是直接購書送贈給孩子們。廿五年來這位婦人捐出的金錢多達一千二百萬港元,受益的孩子不勝其數。
問及她為何鍾情於送書而不是其他,她很坦率的回答說:「小時候我的夢想是整天徜徉在書本中,可惜因為家貧和性別歧視,一直無法圓這個夢。」原來韓國社會一向重男輕女,身為女性沒機會上學是很自然的事,所以她發了財之後,立志要讓窮孩子不論男女都有機會上學和看書,她更加相信惟有接受教育和喜歡看書以吸取知識,人才有脫貧上進的機會。
香港人善心的不少,但看出這個道理的卻不多。我們常以為給窮孩子多些津貼,讓他們有電腦以上網,有多幾套內衣褲可以替換,有車船津貼讓他們到迪士尼公園或海洋公園以至參加多些課外活動,以致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課外活動與住在太古城或美孚的孩子可以看齊,這才是「平等機會」的落實。南韓這位老婦提醒我們,惟有藉著教育和讀書,啟動孩子們奮進和突破自我,才是幫助他們「脫貧」的不二法門。
孩子家窮,也許住在深水埔舊唐樓的一間板間房,只有一個小小的窗口對著西九屏風式的巨廈,在夏天三十多度高溫下的煎熬下的確難耐,但只要有稍懂愛惜他們的父母,父親不會日日蒲在投注站,母親不會動輒打罵,而這個孩子又有書可讀,他定能在蔽無天日的環境下看到星光,心中有份沈著的鬥志去為自己闖出未來,就像丹麥著名作家安徒生,父親也曾潦倒失業,家徒四壁,只因父親仍堅持為孩子到市立圖書館借書,並每日為小小的安徒生說故事,就扭轉了他一生的命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時代講章】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教會語文漫談】
【畫出生命】
【文林】
【品蘭集】
【靈修果園】
【窩貼家庭】
【與大師對話】
【過渡人生】
【放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