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在童年時候寫作『我的志願』,都會以輪船水手作為目標,原來本港以至全球的海務人員都供不應求。有訓練機構估計,未來數年全球共有逾萬個海員空缺,本港海員更出現青黃不接情況。部分具規模的船公司不惜工本,希望吸納責任心重、技能好的本港船員,若表現理想,可升至大副職級,每月薪金達三萬元。」
《明報》11.7.2007
許多人說,新一代香港青年人,畢業後出來社會做事,要認真考慮北上的可能,但與其一窩蜂回國內找工作,為甚麼不想想當海員這份差事?
當海員,當然不只是做天星小輪以至港澳飛翼船的水手,而是指當遠洋輪船的海務人員,即俗稱「行船」這行業。雖有云「行船跑馬三分險」,又或者「欺山莫欺水」,但一方面近年遠洋輪船的設備已很先進(嚴重海難事故愈來愈少),另方面身為年輕人,獨個兒離鄉別井,在茫茫大海闖蕩,未嘗不是一件既浪漫又刺激的事情?
六十年代的粵語片,常有「行船」或「飄洋過海」的情節橋段。初歸新抱白燕或後期的苗金鳳,剛發現有身孕,丈夫吳楚帆或張英才就因環境所迫,去了「行船」或隨同鄉兄弟遠赴南洋謀生(多數去山打根等地方)。誰料去如黃鶴,音訊全無,一別十餘年,以為丈夫必死無疑。直至遺腹子長大成人,讀書有成,丈夫突然從南洋衣錦榮歸,做了「拿督」或甚麼的。原來是書信郵遞有誤,最後守得雲開見月明,一家人大團圓結局。
家中有人「行船」,當然牽腸掛肚,幾曲迴腸。丈夫行船,獨守空帷的妻子朝思暮想,萬水千山總是情。父親行船,兒女切切冀盼,等待父親放船歸來的一日,帶來大包小包奇珍異寶的禮物。記得蔡元雲醫生說過他爸爸是行船的,為人剛毅木訥,不苟言笑。或許正是這個原因,蔡醫生自幼即培養出獨立和善解的性格,造就了一個劃時代的福音運動;而蔡醫生的國際視野和廣闊的胸懷,亦極可能是因父親行船而得啟蒙。
香港年輕人北上謀生,容易迷失於燈火璀燦的卡啦OK和桑拿浴室的脂粉叢;放洋行船,雖離鄉別井,且冒一定風險,卻可練就一身好本領,並擴闊眼界,望天地而洗胸襟,未嘗不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百年前福建人黃乃裳先生乘船遠赴婆羅洲,開疆拓荒,雖同行者死了一大半,但憑其勇毅和智慧,終於開發了沙越詩巫市,百年基業乃由此建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每週新書】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