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向我們揭示與一個人的共同回憶有多少、關係有多深、感情有多厚;愛有多深,念自有多切。
小時候面對外公去世,看見媽媽與阿姨們哭得非常傷心,但自己最多只是覺得親人去世了,有一點難受,卻說不上有甚麼悲傷或痛苦;相信是因為外公向來沉靜,我也很少與他講話,我們之間並沒有建立過甚麼關係的緣故吧。
後來剛在香港畢業回到家鄉,外婆卻去世了,這一次我感到非常感傷。小時候外婆常常騎著腳踏車,帶著餅乾來我們家。還有,她常常帶了一本大大的聖經來,要我教她認字。
媽媽對於外婆的逝世,悲慟的不得了。她常說夢見外婆,非常思念外婆。後來她甚至認了一個貌似外婆的老婆婆做乾媽,這才稍微安慰了媽媽的心。就算外婆去世了很多年,媽媽說只要一想起外婆,她仍會掉眼淚。這種感覺,在媽媽去世之後,我才完全明白。
所以我從來不敢對失去家人或親友的人說些「不要難過」、「不要太傷心」或「不要悲傷太久」之類的話;外人永遠不會知道他們之間的愛有多深,或思念有多切。保持靜默永遠是上策,加上體諒的心,或說一句「保重身體」,已經足夠。
有位女士的丈夫因意外突然去世,死時就在她的懷中。面對椎心泣血之痛,她選擇了面對:「痛吧!痛吧!痛到最底之後,我發現,我活過來了」另外一位女士,丈夫因癌病已去世七年,但她說很想告訴丈夫:「我每時每刻都想念著你。」
愛有多深,痛與思念就有多切。如果可以的話,不要說讓時間沖淡一切,那太殘忍了;不會沖淡,只會昇華,化悲痛為力量,透過自己延續逝者的遺願或精神,為自己的活著,賦予更大的意義。
哀傷者的行為、思想、生理與情緒都面對很大的起伏,旁人需要認識與體諒他們的情況,並用心與忍耐的陪伴同行。他們極其哀痛,因為他們深深的愛過。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每週新書】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