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作為一個愛的團體,在香港都市中,要發揮醫治的果效,就是與有需要的人同行生命中的憂怒哀樂。這是基督徒臨床心理學家葛琳卡在近著《情緒四重奏》重裡申的訊息。
正如為該書寫序的蕭壽華牧師所言,現代人今天受到情緒困擾的嚴重程度往往是過於我們所能想像的,因此教會要幫助會眾多認識情緒、轉化情緒,以至情緒成為個人成長及靈性成長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從認識情緒的本質開始
情緒的轉化,當從認識它的本質開始。有些基督徒曾抱怨,「為甚麼神造人,在世除了快樂,還有憤怒、哀傷、恐懼、焦慮等情緒呢?」溫哥華維真神學院的巴刻教授(J. I. Packer) 以智慧提醒我們,當耶和華神面對人的罪,祂亦有喜怒哀憂等不同的情緒反應。聖經有多處記載了神自己(包括耶穌基督和聖靈)也有情緒的表達。
情緒是神照自己樣式造人時,給予人的一份特別禮物,以致人能夠和神心靈相通。在神學的角度而言,人的情緒系統,其極寶貴的功能是「容讓人去明白和感受神對人的愛,也讓人可以透過情緒的表達去回應祂的愛,建立親密相愛的關係;並且可以明白神和順從祂的旨意,與及幫助人去履行管理這個世界的任務(創一28)」 (四重奏,頁8-10) 然而,情緒作為人(基督徒)與神溝通的渠道這點,我們往往不知道,本來保護人的心理防衛機制,因運作上被我們扭曲和誤解,亦常常造成我們與神隔膜的其中一個原因。
不懂得真正尋求神的安慰
在脫下「舊人」,穿上「新人」的轉變過程中,「老我的情緒」往往是基督徒成長的阻力。葛琳卡指出,「很多基督徒奇怪為甚麼信主之後生命未能夠更新,也未能完全經歷如聖經中所指的那分平安、喜樂和豐盛生命。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是人自己未能夠面對自己的核心情緒,以致未能讓神去醫治真正受困擾的情緒。」(四重奏,頁143)。核心情緒是我們不適應的情緒行為模式糾纏之處。
在筆者的基督徒學生群中,有不少未來的社會服務工作者,藉著細聽他/她們回顧成長的經歷,我留意到葛博士的觀察(或說想法),某程度是對的,在我們基督徒感到「最痛苦的時候,也習慣了用過往的防衛機制或自我保護的模式去逃避痛苦的情緒」。舊人不斷傾向逃避情緒而刻舟求劍,舊人「不願意」或「不能夠」在直接面對情緒時尋求神的安慰,卻在逃避後質疑全知全能的神為甚麼不介入和幫助。
正如葛琳卡的解說一樣,雖然神知道我們核心情緒的結如何解,但我們亦須知道「神是尊重人的主權的,如果人不願意接受,救恩無法幫助這個人,同樣道理,人需要面對自己真正困擾的情緒而從中尋求神,才能得到醫治」(四重奏,頁143)。直接面對困擾情緒是被醫治的關鍵,也是最困難之處。我們給社工學生和神學生上心理學課和輔導課,目的就是讓他們可以成為接納、認同、陪伴和協助被輔者面對及處理困擾情緒的同行者。
你願意陪伴他走出生命的曠野嗎?
每位基督徒社工學生及神學生都知道,關懷之路不易行。在實習的經驗中,他們知道,要訓練關懷情緒困擾者的基督事工隊伍,一方面,神學院和教會需要更多談論情緒的書籍、講座、課程和輔助資源。葛博士今年初出版的兩本「情緒更新」姊妹作,為我們在同行路上,多添了一些工具,因此十分值得高興。另一方面,也如她提醒的,「關懷的過程也是一場屬靈的爭戰,不能只憑人的血氣和能力,禱告的力量是不可少的。同行的歷程並不容易,也不能預知有多久,需要關懷者靠信心堅持下去,使未處理的心靈創傷,也可以成為撒但攻擊的渠道.......,所以屬靈的儆醒和禱告是非常重要」(四重奏,頁212)。
關懷路之遙遠及崎嶇,筆者從親身經驗出發,十分同意它是困頓的,是要藉屬靈的儆醒和禱告支取力量的。願意日後有機會的話,再慢慢與修讀輔導的神學生和信徒分享。此刻,讓我們為教會及神學院禱告,願神幫助我們建立生命曠野的同行者,「藉著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的飄流之旅作借鏡,反省自己對神的信心。(並學習)等候的功課,不但需要耐心,更重要的是因相信神會清楚指示而不隨便以自己的聰明行事的勇氣。」(曠野,頁viii 及236),阿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每週新書】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