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情緒困擾者走出曠野


2239 期(2007 年 7 月 22 日)
◎ 文林 ◎ 葉智仁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教會作為一個愛的團體,在香港都市中,要發揮醫治的果效,就是與有需要的人同行生命中的憂怒哀樂。這是基督徒臨床心理學家葛琳卡在近著《情緒四重奏》重裡申的訊息。

  正如為該書寫序的蕭壽華牧師所言,現代人今天受到情緒困擾的嚴重程度往往是過於我們所能想像的,因此教會要幫助會眾多認識情緒、轉化情緒,以至情緒成為個人成長及靈性成長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從認識情緒的本質開始

  情緒的轉化,當從認識它的本質開始。有些基督徒曾抱怨,「為甚麼神造人,在世除了快樂,還有憤怒、哀傷、恐懼、焦慮等情緒呢?」溫哥華維真神學院的巴刻教授(J. I. Packer) 以智慧提醒我們,當耶和華神面對人的罪,祂亦有喜怒哀憂等不同的情緒反應。聖經有多處記載了神自己(包括耶穌基督和聖靈)也有情緒的表達。

  情緒是神照自己樣式造人時,給予人的一份特別禮物,以致人能夠和神心靈相通。在神學的角度而言,人的情緒系統,其極寶貴的功能是「容讓人去明白和感受神對人的愛,也讓人可以透過情緒的表達去回應祂的愛,建立親密相愛的關係;並且可以明白神和順從祂的旨意,與及幫助人去履行管理這個世界的任務(創一28)」 (四重奏,頁8-10) 然而,情緒作為人(基督徒)與神溝通的渠道這點,我們往往不知道,本來保護人的心理防衛機制,因運作上被我們扭曲和誤解,亦常常造成我們與神隔膜的其中一個原因。

  不懂得真正尋求神的安慰

  在脫下「舊人」,穿上「新人」的轉變過程中,「老我的情緒」往往是基督徒成長的阻力。葛琳卡指出,「很多基督徒奇怪為甚麼信主之後生命未能夠更新,也未能完全經歷如聖經中所指的那分平安、喜樂和豐盛生命。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是人自己未能夠面對自己的核心情緒,以致未能讓神去醫治真正受困擾的情緒。」(四重奏,頁143)。核心情緒是我們不適應的情緒行為模式糾纏之處。

  在筆者的基督徒學生群中,有不少未來的社會服務工作者,藉著細聽他/她們回顧成長的經歷,我留意到葛博士的觀察(或說想法),某程度是對的,在我們基督徒感到「最痛苦的時候,也習慣了用過往的防衛機制或自我保護的模式去逃避痛苦的情緒」。舊人不斷傾向逃避情緒而刻舟求劍,舊人「不願意」或「不能夠」在直接面對情緒時尋求神的安慰,卻在逃避後質疑全知全能的神為甚麼不介入和幫助。

  正如葛琳卡的解說一樣,雖然神知道我們核心情緒的結如何解,但我們亦須知道「神是尊重人的主權的,如果人不願意接受,救恩無法幫助這個人,同樣道理,人需要面對自己真正困擾的情緒而從中尋求神,才能得到醫治」(四重奏,頁143)。直接面對困擾情緒是被醫治的關鍵,也是最困難之處。我們給社工學生和神學生上心理學課和輔導課,目的就是讓他們可以成為接納、認同、陪伴和協助被輔者面對及處理困擾情緒的同行者。

  你願意陪伴他走出生命的曠野嗎?

  每位基督徒社工學生及神學生都知道,關懷之路不易行。在實習的經驗中,他們知道,要訓練關懷情緒困擾者的基督事工隊伍,一方面,神學院和教會需要更多談論情緒的書籍、講座、課程和輔助資源。葛博士今年初出版的兩本「情緒更新」姊妹作,為我們在同行路上,多添了一些工具,因此十分值得高興。另一方面,也如她提醒的,「關懷的過程也是一場屬靈的爭戰,不能只憑人的血氣和能力,禱告的力量是不可少的。同行的歷程並不容易,也不能預知有多久,需要關懷者靠信心堅持下去,使未處理的心靈創傷,也可以成為撒但攻擊的渠道.......,所以屬靈的儆醒和禱告是非常重要」(四重奏,頁212)。

  關懷路之遙遠及崎嶇,筆者從親身經驗出發,十分同意它是困頓的,是要藉屬靈的儆醒和禱告支取力量的。願意日後有機會的話,再慢慢與修讀輔導的神學生和信徒分享。此刻,讓我們為教會及神學院禱告,願神幫助我們建立生命曠野的同行者,「藉著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的飄流之旅作借鏡,反省自己對神的信心。(並學習)等候的功課,不但需要耐心,更重要的是因相信神會清楚指示而不隨便以自己的聰明行事的勇氣。」(曠野,頁viii 及236),阿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畫中有話】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每週新書】

【樂韻心弦】

【輔導小百科】

【神學探索】

【牧耕筆談】

【放眼世界】

【交流點】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
Card image c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