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祝齡牧師為編《香港基督教會史》撰寫〈香港英華書院略史〉,是將英華書院發展分為創辦時期;遷港時期;重興時期;奮鬥時期;打擊時期;喬遷時期等六個階段。英華書院一八一八年在馬六甲設校,當香港割讓英國管治之後,理雅各牧師於一八四三年攜同多位學生遷校香港,又因政府經已支持馬禮遜教育協會主辦的「飛鵝山書院」(Morrison School),就讀中學華人不多。所以理雅各牧師將英華書院改變成為一間訓練神學生的預備學校,目的希望訓練更多傳道人到國內傳教,發展教會事業。但可惜這些接受訓練的學生,在畢業後,以所學的英文知識,投身社會工作,其後有些學生成為著名的買辦,英華書院是於一八六七年停辦。
時至一九一一年,道濟會堂有區鳳墀、何芹浦、尹文楷、皮堯士牧師、威禮士牧師、張祝齡牧師倡議重建英華書院,以配合香港大學成立和社會需要。至一九一三年得英國倫敦傳道會派出曉士牧師(Rev. Arnold Hughes M.A.)到港任校長。一九一四年開辦,租賃堅道九號為校舍,後遷六十七號。數年又向政府租得原屬德國禮賢會教士樓宇般咸道八十號為校址(見上圖)。由於禮賢會西教士般含道物業,於歐戰開始的時候,已轉由倫敦傳道會託管。及至戰後,政府以充公德人的物業拍賣,英華書院有意承投,用意以作保產。然而禮賢會方面則認為是奪產。其後德國差會直接與倫敦傳道會交涉,該物業則歸回禮賢差會所有。以致該校隨即進行籌建新校,實行遷地為良。自一九一四年發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經濟不景,香港受到影響,而一九二五年香港人因《五卅慘案》發生省港工人聯合大罷工,歷有一年之久。香港蕭條環境,同樣影響道濟會堂(即合一堂)重建工作。但英華書院的籌建是得校友和師生踴躍捐款支持,政府資助二萬元,又得中華基督教會廣東協會第六區會的支持,終於旺角弼街興建校舍,一九二八年遷入上課。事實上英華書院復校是以合一堂為主力,而張祝齡牧師可謂復校的功臣(見下圖),否則他亦不可能撰寫一篇翔實的校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特稿】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天國透視鏡】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