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與通識教育科
特稿


2194 期(2006 年 9 月 10 日)
◎ 特稿 ◎ 何榮漢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一個新高中學科的發展是教育工作者本身的專業關懷,為甚麼基督教圈子也要關心這個科目的發展?.......通識教育科鼓勵多角度和多元化思考,基督教的信仰和實踐—正如其他宗教信仰體系,作為其中一種思考角度.........可否及如何用基督教觀點答題?未有答案。如果可以的話,那麼,藉著介紹基督教觀點,是不是成為傳福音的新渠道?

  新高中課程其中一個重要的發展,就是在中英兩個語文科之外,加上「數學」和「通識教育科」為四個「核心科目」,大學也列為入學的條件。

  隨著升中四時將會成為新高中課程第一屆學生在二零零六年九月入讀中一,香港新生代將會成為通識教育課程培養的一代,從這個學科宗旨來看,新高中通識教育科是有一個遠大的理想:培育我們下一代,成為有識見和負責任的公民,相信教育界、教會、以至整個社會,也樂見其成。據該科課程綱要所列,高中程度的通識教育科旨在幫助學生:

  加深對自身、社會、國家、人文世界和物質環境的理解;

  從不同情境中(例如文化、社會、經濟、政治及科技)經常出現的當代議題作多角度思考;

  成為獨立思考者,能夠適應個人和社會環境的不斷轉變情況而建構知識;

  培養與終身學習有關的能力,包括批判性思考能力、創造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能力和運用資訊科技能力;

  在多元社會中欣賞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觀點,並學習處理相互衝突的價值觀;

  建立正面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使他們成為對國家、社會和世界有識見和負責任的公民。(引述自該文件的「課程宗旨」,頁4)

  這個科目的考試,包括公開筆試的三個「學習範圍」(佔80%)及校本評核的「獨立專題探究」(佔20%):

  「學習範圍」共有三個,分為六個單元:

  1.「自我與個人成長」單元一:個人成長與人際關係

  2.「社會與文化」單元二:今日香港、單元三:現代中國、單元四:全球化

  3.「科學、科技與環境」單元五:公共衛生、單元六:能源科技與環境

  「獨立專題探究」要求「學生須運用從三個學習範圍所獲取的知識和角度,並推展至新的議題或情境,來進行一項獨立專題探究。下列的建議主題,可用於幫助學生發展自己的獨立專題探究題目:傳媒、教育、宗教、體育運動、藝術、資訊及通訊科技」。(引述自該文件的「通識教育的課程架構」,頁8)資料來源:《新高中課程及評估指引 (中四至中七)通識教育科》(暫定稿)。課程發展議會與香港考試及評核局聯合編訂2006年6月(參考網頁http://www.emb.gov.hk/index.aspx?langno=2&nodeID=5594)

  

  通識教育科與基督教

  讀者可能會問:一個新高中學科的發展是教育工作者本身的專業關懷,為甚麼基督教圈子也要關心這個科目的發展?首先讓我們看看這個科目的性質。

  通識教育科所涉及的知識領域、價值、態度以至世界觀,由個人成長,家庭,以至社會、政治、國家、全球和環境等領域,簡言之就是我們整個社會每一位成員的生活圈,也是教會內與外、信徒與非信徒的生活圈;在技能範疇方面,是多元、獨立、批判等高階思考和思辨能力;在價值觀範疇方面,是接納多元,尊重不同文化和意見,在整個人生觀方面,是培養正面而積極的人生觀,期望學生成為有識見和負責任的公民,成為這樣的「人」,當然也包括在新高中教育下成長的新生代信徒,但筆者更相信教會所要關心的,不應該限於信徒或福傳對象,而是整個新生代。

  學校一直以來都是透過種種校本教學或非形式課程和活動,按學校本身的意願和對議題的理解、價值判斷和取向,與學生探討(「不與學生探討」也是一個選擇)這些話題。一直以來,會考「宗教科」是選修科,當中的「個人與社會問題」的範疇也是選考範圍,預科的「通識教育科」和「倫理與宗教科」也是選修科(新高中也有「倫理與宗教科」作為選修科,但由於考生應考科目將會改為四個必修科加兩至三個選修科,估計將來開設「倫理與宗教科」的學校會比現時大幅減少),教會學校認同這些科目的理念,可以考慮開設這些科目,讓學生選考,如果因為某些原因或理由,決定不開設這些科目也是一種選擇。沒有這樣的一個公開試必修科,學校、教師和學生如何處理這些知識範疇所涉及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議題,教會和信徒如何對待種種議題和價值思考,可以各自發揮,讓受眾各自領受,各自表述,可以是比較單一的立場,也可以鼓勵多元取向,如果希望與這些具爭議性議題保持距離,也可以不作談論,悉隨尊便。然而這種讓學校可以較為校本和選擇性處理種種議題和價值觀的空間,將會隨著新高中課程通識教育科成為必修科而有所變化,這是值得我們關注。

  通識教育科鼓勵多角度和多元化思考,基督教的信仰和實踐—正如其他宗教信仰體系,作為其中一種思考角度 對於個人成長、家庭,以至社會、政治、國家、全球和環境等領域,有本身的知識內涵、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些材料是否,及如何能成為通識教育科的教學素材,考生又是否∕及如何能在答題時加以運用,對於考生來說,能否取得分數可能是重要考慮,將會成為前線老師和考生所面對的實務課題。可否及如何用基督教觀點答題?未有答案。如果可以的話,那麼,藉著介紹基督教觀點,是不是成為傳福音的新渠道?那麼,我們就要面對通識教育科對批判性、多角度和多元化思考的要求,這是一個有待探討的問題。

  考試科目的強項是做知識和技能的培育,而通識教育科更有一個遠大的理想:以一個公開試必修科,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期望培養學生成為有識見和負責任的公民,其成效如何,可能是一個教育哲學的爭議課題:某個觀點—包括基督教信仰和實踐的觀點 被認為是有正面價值,是因為在真實生活中是一個具有正面價值的觀點,是學生身體力行的信念,抑或被認為在考試當中可以得到較好的評分,學生只是視之為答題紙上的價值,在生活中卻是另外一套?在這個公開試必修科之下,怎樣處理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教育,讓學生培養出知、情、意、行整合的生命,也是一向以來重視全人教育的基督教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本文見報的時候,新一屆中一學生已展開香港教育新一頁,新高中課程 包括必修的通識教育科,將會隨著他們升讀中四而推行,對於關心我們新生代學生的教會和信徒來說,新高中通識教育科已經成為近在眼前的課題,期待教會、教會學校和信徒,積極的探討和回應。

  (作者為循道衛理聯合教會學校教育部優質生命教育發展計畫幹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時事透析】

【息息相關】

【黃金歲月】

【羊圈守望】

【人間如話】

【誠心所願】

【教會今昔】

【畫出生命】

【文林】

【特稿】

【神學探索】

【真情真性】

【交流點】

【未圓語絲】

【太太你好】

【天國透視鏡】

【大雀鳥小雀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