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030 期(2003 年 7 月 20 日) ◎ 時事透析 ◎ 袁天佑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市民對特首管治班子和問責制失望,除了上述兩三位官員和二十三條立法外,他的問責官員實出現多個問題。
一、沒有善用人才。政務司長在問責架構中有甚麼角色?這已有人提出質疑。非典型炎出現,不少人期望曾司長能領導處理有關事宜,但最後特首將事情分開由他和財政司司長處理,曾司長成為「清潔司長」。這是否與曾司長民望一直比特首高的原因?
二、沒有掌握民意。眾多問責局長中,環境及運輸局局長廖秀冬常處首位。她上任時盼望公共交通工具可減價,但一直沒有得到有關公司的支持。新界的士要求減價,這只是財團的要求。政府並認為毋須諮詢司機意見,結果鬧成司機慢駛抗議。她的民望也下降。政府政策多以財團為依歸,卻忽視中下階層意見。二十三條立法也是一個例子。
三、官員缺乏誠意。民政事務局局長於農曆新年往車公廟求神,求得下下籤。他有否需要去求籤?非典型肺炎後往訪淘大花園,他自己也說只是做騷。官員在民間所作的活動,多常給人做騷的感覺,溫總理往訪淘大花園死者家屬,也一樣是做騷,但他也帶點真誠,市民也有這感覺。面對五十萬人遊行,何志平的回應是:「這麼多人遊行是常有之事,九七以前如此,九七以後也如此。」這真是缺乏誠意的謊語。
四、缺乏智慧的言語。特首罵人「膚淺」、「唱衰香港」已成為市民的笑柄。保安局局長為二十三條辯護是理所當然的,但她的態度是:無論你說甚麼我也不會聽。她又常常開罪議員及市民。「你沒有禮貌,我不回答。」「遊行是市民假日活動。」她的言詞激怒了市民。相信七一遊行不乏是由她所引發的。假若特首要撤換部份管治班子,市民投票誰應首先被撤換,相信她將會是第一人。
撤換官員,重組行政會議有其需要,但更需要有新的思維,新的做事方式。請特首三思,「與時並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