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後SARS時期的領導危機


2023 期(2003 年 6 月 1 日)

◎ 交流點 ◎ 胡志偉


  「沙士」危機,不單反映本港管治文化的官僚習性,因循守舊,各自為政,未能為了大局而放下本身利益,更暴露了所謂「問責制」的設計失陷。由於局長要問責,於是在新的特區管治文化裡,非典型肺炎爆發初期,這只是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楊永強的職責,其他局長及部門自然不敢過問及支援;待政府極度重視,由特首董建華親自統帥,所有部門皆要「落水」,但分工與權責仍然不清;未能因應事件進展而作出整體部署及迅速行動。政府完全處於被動回應,未能同時開拓新的議題,於是傳媒效應就集中於每天感染人數與死亡數目,其他相關事情如沙士死難者的支援關顧就忽略了;及至媒體關注,林鄭月娥等女高官及工商界等,才成立基金。又如民間不少團體自發抗炎,政府官員卻「搶鏡」做「清潔騷」,未能使民間力量透過媒體報道而擴散。好像「網絡關懷行動」或其他支援病患者及醫護人員的工作,充分暴露政府官僚習性甚濃,當其他熱心人士或團體「急市民所急」之時,某些官員及部門任何時候皆按本子辦事。

  沙士危機的突如其來,確是叫人措手不及;港人很難期望凡事「一步一步行」的董建華及有關官員等可以當機立斷,以快打慢,解決眼前難題。身處危機中,領袖要敢於打破舊有思維與沿用辦事程序;在「時不我與」的困局下,領袖根本不容有太多時間開會逐樣大小事情慢慢商討。領袖需要果斷地因應時勢作出明快的決定,即或沒有任何一項選擇是最完善的,領袖也要背上一定的風險,作出對策。危機從來不會呆等領袖細心思考,慢慢處理;須要領袖當下速戰速決。此次災難反映董建華及部份官員「果決不足」,未能滿足危機領導的要素之一。

  突發的SARS危機,不單凸顯董建華的領導無方,疫後重建將考驗特區政府管治的威信。不少人看「擁董」,或「倒董」已不是問題所在,我們已進入「後董時代」,或「非政府」主義,不再對政府施政有任何寄望。SARS一役,證明港人質素甚佳,相反地政府的表現是不濟;而民主進程必成為港人重新思考與討論的課題。誰要為 SARS 問責 ? 失職的官員毋須向市民交代,我們的制度出了甚麼問題 ? 問題叢生的制度是否不能改進 ? 後SARS時期,港人將會把一切矛頭指向政府,而政府官員倘不認清民情,管治的危機較 SARS更為嚴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