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你已很久沒有在家中『團年』啦」。這是農曆新年前,在辦公室接過我的女兒來電的質詢。
因為年近歲晚,各人都準備迎接新年,最具意義的是團年飯,一家人相聚一起,開開心心吃飯、談心。女兒所謂的團年是提醒我已很久沒有在家中吃飯,她更擔心真正的團年飯我也未必會在家中分享。
吃飯是日常生活的必須或例行公事,可以吃得簡單、豐富、快捷、「歎」下(慢慢享受),無論選擇甚麼方式進行,其重點並不是方式,乃是其過程。雖然中國人強調「食不言」的健康法則,但是在今天,吃飯便成了社交、談生意、牧者輔導那些「大忙人」的好機會,甚至是一些「政治飯」和「應酬」。所以,已成了香港人的生活文化。事實上,這種方式既省時又有雙倍效益。
不過,我們既然可以抽這麼多的時間花在飯桌上與其他人「應酬」,又有收穫。就更應花時間與家人和至愛共享晚飯。在飯桌上分享生活點滴,談天說地,來一些真情對話。相信收穫會更大,因為往後要追回這樣的時光就困難得多了,並且所失去的也無法補償。
「爸爸,今晚你在家吃飯嗎?」
「今晚爸爸跟你和媽媽一起吃飯,還有你的比卡超呢!」
(※今天除了爸爸之外,還有很多忙碌的媽媽,求主教我們珍惜和選取那些最為重要的。)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