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主日早上,一位老姊妹很緊張地對我說:「牧師,趕走她,趕走她!」我見一個老太太坐在大堂的長椅上,手持着手杖,頭髮亂而白。然後這老姊妹又搶着說:「她是從街上走進來的。」我心中感到難過,想起雅各書第二章的教訓。雖然很能了解這老姊妹的反應,誰喜歡陌生人闖進自己的家,當然教會不是露宿者的家,但排斥陌生人與教會崇拜的精神是背道而馳的。知名的史托德牧師在他的Our Guilty Silence一書中記載到戴德生在英國時的一次崇拜經歷:偉大的宣教士戴氏坐在一班自滿自足的會眾中崇拜聚會,感到窒息,對於哪裏有人滅亡而這信眾卻滿不在乎地正襟危坐,沒有半點宣教的負擔,忍受不了,所以悄然離開崇拜聚會,心中更加添了到中國宣教的心。
很感謝神使用,自從教會於一九九七年推出Seekers' Suitable Service (SSS),來見到崇拜人數不斷增加,我們喜見萬人敬拜我天父。此外,也感激兄姊以嚴謹認真的態度對SSS提出一些由衷的問題,刺激我的思想,他們的回應雖受傳統敬拜的觀念影響,但對SSS積極支持,深深感動了我。
我被邀請在五月的《教牧分享》(一本環球性的教牧期刊)中撰寫了「能否與未信者一同敬拜」一文,其中具體和實際地陳述這可行性。但我感到有必要從敬拜神學的角度多撰一文,雖然不是每個人對此都有興趣,但卻是我們有心敬拜的兄姊所須認識的。以下是我年來對崇拜學再思的點滴,嘗試於崇拜中視察及應用一個聖經的觀念。
我想與大家從接待陌生人 (hospitality; welcoming strangers) 的觀念出發去思想崇拜。或許在香港這都市環境,對陌生人有介心(以對外人不開放為自衛機能去保障自己),這是不置疑的事實,但教會也當如此嗎?教會崇拜的時間有需要如此嗎?在崇拜週會中接待陌生人,不是說每一個信徒都要繁文縟節地與新人寒喧一番,成個虛偽佬的樣子;亦不是我們向陌生人大灑情花,甚至透露自己的私隱。而是將聖經中接待的教導落實又活現於我們的教會生活,尤其是崇拜週會,因這是教會最多陌生人的時間。
崇拜是接待人的時刻
首先,聖經強調而有悠久的接待傳統。舊約時代雖極強調以色列人要分別為聖,但並不排拒外邦人敬畏認識神。新約中主耶穌被稱為罪人的朋友。雖然猶太人經常批評祂與未信人在一起,錯在猶太人不知主耶穌的心。保羅談到愛心時說:「客要一味款待」(羅十二)。在教牧書信中,更以接待遠人為長老/監督的條件(提前三2;提多一8),皆因主愛世人,祂歡迎萬民歸向祂、稱頌祂,而祂的子民亦當存這種心懷;還記得詩人說:「人對我說上聖殿去,我就喜歡!」不接待新人,那算不算我們奪去主的權?因敬拜聚會之主人翁不是我們而是主自己,所以我們無權當家作主,不歡迎「外邦人」!
不少信徒存着這種心態:崇拜是我們信徒的活動,其實這是錯解了「信與不信不能同負一軛」的意思。想當年,我們也是未信的人,何以我們入了救恩之門卻歧視門外之人,樹立強烈的外內你我的分野,難道我們要將福音囚禁,反鎖了教會的門嗎?教會應該是一個宣告福音的地方!
論到敬拜的內容,基本上就是福音敬拜那位自我犧牲的真神、獨一之主。所以論到敬拜,詩人說:「舉起救恩的杯」意即彼此乾杯。這其實是很美的敬拜景象,但我們似乎「走了寶」,忽略了敬拜的神學觀。所以敬拜是慶典(不是「喪禮式」的肅穆),亦同時是嚴肅會,對神的敬畏半點也不應減少。
崇拜是開放給公眾的
這種接待人的心態與教會論吻合。因為教會是聚集陌生人的地方。神學教授Robert Worley稱教會為 Gathering of Strangers,意思是教會乃神對救恩門外陌生人的招聚。問題是我們心中有沒有空間留給陌生人?所以我們不應將敬拜私有化,因它是一個公眾的空間。神是主人,祂喜客而好款待,主耶穌比喻天國說:主人設下筵席,打發僕人將路上的陌生客和傷殘人士都請來坐席。
故讓我們豐富我們的崇拜觀,效法主的心開放我們的心胸,使恩磐堂成為一間接待人、喜愛人的教會,有更合神心意、更得神喜悅的敬拜!相信這構思對許多人是新的,所以更難去吸納,但若你肯開放心懷,可能你的敬拜觀會更充實。
最後,在事奉人員的工作態度方面,讓我們以卓越為祭獻予主,每一分鐘的程序編排,每一環節的構思,都要反映主卓越之特性,相信這是最能榮耀神,又最能讓神的威榮透過我們而散播,讓人的心靈在震撼中與主相遇,睹主威榮,生命得以提昇。「用諸般智慧傳揚神」一語包括運用一切我們能力範圍內的高科技、藝術、音樂、傳媒,讓人心靈為之震懾,放下自我的封閉,向主俯首稱臣,產生對神敬畏與敬拜的果效,阿們!
問與答
這樣的敬拜週會會否令屬靈程度低的信徒受損?
在我們過去數月的經歷中,我沒有聽到任何信徒投訴敬拜有何褪色退步,反之,收到很多好評,一方面講道的內容更能將生活與信仰拉上關係,令信與未信的都合聽;另一方面,現代的音樂令一般音樂修養不高的香港華人信徒及非信徒,甚至一些長者,也更喜悅。而靈性的質素卻沒有因此而下降,所以從經驗中這是雙贏的局面!
是否安排另一聚會給未信的追求者比現在的安排更好?
在現況中,我們沒有見到此安排不倫不類的情形,對一般的信徒也沒有損失。
反之對未信的尋道者是一助也。不另開聚會主要是人力資源的問題。香港有一教會嘗試在主日下午開辦SS (Seekers' Service),新聘一專責同工負責,真是心志與魄力可嘉,初時出席情況很好,但後來難於維持,信徒難在主日上下午都到來(上午聚會,下午帶未信朋友來)參加聚會,後來逼於放棄。因為主日上午十一時是黃金時間,是最多追求者來教會的時刻,未信的人中亦有追求者,他們想來教會,所以十一時的週會不能不Seeker's Sensitive and Suitable。
不是說這樣是十全十美,但在各方面的限制下,這是一條出路。如此困難而又見到果效,實在非人的所為,所以,一切榮耀歸主;又激勵我們更有信心、更加努力!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