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育幼苗、彼此建立—新時代中的青年和婦女
第 1853 期(2000 年 2 月 27 日) ◎ 教會之聲 ◎ 蘇成溢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二零零零年世界公禱日的主題是「扶育幼苗、彼此建立」。它特別把焦點放在今日的青年人身上;關心他們的成長,留意他們在倫理、道德、靈性生活上所面對的挑戰和危機,要使他們免被社會中的種種試探和歪氣所淹沒。筆者相信世界公禱日的參與者是要藉這主題,喚起教會注重青年和信徒的靈命培育工作,要裝備他們,重視他們,善用他們的恩賜,使這世代的青年人能滿具剛強、仁愛和謹守的心,來見證上主。
因今年世界公禱日的舉行和它的主題,引起了筆者兩方面的思想,現與大家分享。
一、扶育幼苗
今天是一個青年人大有發展的時代,但同時是青年人最易迷失的時代。雖然政府為青少年人投入了大量資源,為他們提供很多教育、訓練、展能、服務,甚至娛樂的機會;可是,香港的問題青少年仍然不少,罪犯年輕化的現象愈趨嚴重,甚至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以致大家不禁要問:「為甚麼?那些失落的青年人到底出現了甚麼問題?」
作為教會,我們有無可代替的責任。當社會不能給青年人提供生命方向時,教會當提供;當社會失卻催生高尚品格的動力時,教會當給與。今天香港的青年人真的需要有人帶給他們內在生命的豐盛,而非單單生活享受的豐盛。在這世代,教會對每一個青年人的靈性生命,責無旁貸。
二、重視婦女
昔日推動世界公禱日運動的成立,是一熱心愛主的婦女。事實上我們都會贊同,教會中的婦女,實在舉足輕重。可是,教會過去百多年來一直關心婦女、重視婦女的先導角色,似乎已漸漸地被社會超前了。今天,我們發現在香港社會裏,尤其在政府高層和公職人士中,婦女領袖的人數大大超過香港教會中的婦女領袖。這一點實在值得教會反省。為甚麼社會可以培養出領導香港的婦女,教會卻不能?是栽培不足抑或無心栽培呢?
筆者希望香港眾教會能認真思想栽培女性教會領袖的課題,因為我們不單有悠久的先導精神,更實實在在有很多很多的婦女人才在教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