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53 期(2000 年 2 月 27 日) ◎ 父母也EQ ◎ 余德淳
分享: Whatsapp ::
電郵 ::
臉書 ::
推特
我愈來愈覺得時勢所趨,家長的心理研究和自我輔導已是一個很受歡迎的範圍,可惜我們所提供的常是一般性的原則教導,例如多留在家、關心聆聽和不要打罰等。
不是說這些原則有問題,而是我們要研究在這個社會狀況下如何實際些給家長們意見,我很喜歡答這類「如何做」的問題,因為做不做到可以即日驗證,而且可以擴大至在同類情況中再應用,而在不同情況便需要考慮如何作出輕微的調校。
我最記得父親們常問在時間極少和不穩定等問題,我給他們以下建議:
- 質素比量更實際,不要只說風花雪月的話題,只把話題集中在我們幾個家人的身上便可以產生關心的效果。
- 如不打開電視就更好了,因為注意力若分散了,那些刺激的感官效果會使我們又返回電視劇中人。
- 多用「經歷」作為家庭生活,一個三小時的戶外旅行或散步可以帶來新意的傾談,因為舊環境(在家內)常會降低交談的意欲。
- 若你的子女是青少年,父親(甚至母親)應多定時間讀有關電腦、攝影、流行曲趨勢、球壇、青年人刊物等,可以在家內多談及你的看法(尤其同意的部分),那麼你的子女會更覺得你很青春和是最接近的朋友呢!
這類的建議不是難做得到,而且可發揮家庭的活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