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小學學能考試的取消,中學的派位組別在明年出現五轉三的改變。這樣一改,是否就能改變人們對入讀低組別學生的錯誤看法?是否能有效的提升學生的自我觀,促進他們的學習動機,從而提升他們的學習效能呢?
其實無論是第三組抑或第五組,只是人們知道那是最低組別,仍舊會被人看低,學生仍會有自貶的傾向。起初教育當局將中學劃分為五個組別的原意不是好的嗎?他們本著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推行這個政策。可惜意念是好的,但推行方法有問題,以及各種配套的政策都未能配合,結果就是要把它廢除。
究其失敗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相信是「徒具形式,不切實際」,第五組別學校的課程和第一組別學校的課程基本是一樣的,因為他們的學生同樣要面對中五公開會考,試題內容及評分標準既是一樣,教師豈能降低程度及要求去進行教學呢!於是原本需要多些時間去了解課題,需多些輔導的學生,無奈地要如那些有最佳學習能力的高組別學生般,面對相同的考驗及要求。在這形勢下,他們豈不被高組別學生比下去呢?結果是低組別學校被社會歧視,大部分學生無心向學!這是否有違政策推行的原意?
既要因材施教,就要有完整教育政策配套,不但在低組別的學校放入較針對性的資源(不是純粹加多些教學人員或資金等就可以),還要在課程及評核等各方面作出全面配合,才能有效地做出補底拔尖的果效。教育當局可考慮為未來三個組別的學校設計不同課程和公開試的內容及評估方法,以使學校可因應學生的平均程度,安排教學及學生應考試題組別,相信學生因課程及考試範圍內適切他們的程度而使學習及評核結果有良好的改進。
此外,資訊科技的應用,亦是一個值得採用的教學設備,學校或教育當局建立一個中央試題庫,套用玩電子遊戲的理念,由淺入深,過關升級的方式,給予學生每人一個賬戶,讓學生按自己的能力及程度,在不限定日期時間,在老師的指導等環境下,學生循序漸進,去評核自己在各科的學習水平。除學業成績的評核,學校亦定期為學生進行興趣、性向和能力等測試,讓學生更深入的認識自己各方面的特質和能力,調校方法,達至目標。
現今是教育改革如箭在弦的時刻,教育當局改革的誠意是不用置疑的,但是若能作多點考慮,將可行的方法都提出來探討、研究,改革成功的機會就會大一點,改革就不會流於新瓶舊酒,徒具形式,十年後又發現是重蹈另一次失敗的慘淡收場。
溫燕蘭(香港基督徒新聞從業員團契)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每月快訊:天地線】
【每月快訊:專題】
【每月快訊:總言之】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