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認知與交託神,是基督徒一項可能忽略的扭轉生命的權利。然而,神的「正面」回應往往仍不足以治癒人的「歷史傷口」,這就只能說是人的問題了。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基督徒要做的不是「改名換性」,而是更加懂得如何面對現實,積極地靠神認知和突破那揮不掉的悲情,治不癒的傷口。
偉大的心理治療學家賽德勒博士有如下的體驗,他說「調適品性(Personality Adjustment)」的最好方法就是崇拜,我認為祈禱是治療精神病的妙方,個人的宗教經驗(基督教)有防止及治療各種精神疾病、道德疾病及性格疾病的能力。本來,宗教(指所有宗教)常有改變人生的能力,然而,如果一個患病者的宗教信仰不能改變他,最好還是要他改變一下他的信仰!」
感謝神,賽德勒博士提醒我們,基督徒已擁有一個最有效能的信仰,它足以治療我們人生中的各樣創傷與疾病,不然,我們也難免會被其他人恥笑「你的神(信仰)在哪裡?」(詩四十二3)
聖經中記述了一位鮮為人注意的人物,他叫雅比斯(代上四9-10),雖然歷代志的作者對其描述甚為簡短,但他卻概括和反映着一般人所經歷的人生際遇,他如何面對「痛苦」的人生,又如何尋找出路,這正是今天許多仍「勞苦愁煩」的基督徒,一次很好的反思,究竟「我的神在哪裡?」我們如何藉神的手建立我的生命,醫治我的創傷。
雅比斯的意思是「痛苦」,他的悲情歲月相信是由他母親「生他甚是痛苦」開始,然而,這「痛苦」不會只是歷史性(他母親「生產之苦」),也是延續性的,盡管有關雅比斯長大後的遭遇和景況我們幾乎一無所知,但從他祈求的禱詞裡,我們仍會感受到他那分極想擺脫人間苦難的盼望,「不遭患難,不受艱苦」成了他向神渴求的出路。
曾幾何時,我們都會經歷過雅比斯的苦況,感受過他的情緒,分別是我們有否積極的「認命」(認識自己生命的限制),繼而尋求一位無限的幫助者-神。雅比斯突破「悲情歲月」的步驟是先「認知」後「交託」。如果我們連這基本的進路也懶得走,難怪我們永遠找不着治療「痛苦」的良方,我們與神的關係、經歷,也只能停留在膚淺與平淡之中。
雅比斯認識到他禱告交託的是誰-他生命的主,故此,只要神「常與我同在」,便是戰勝苦痛的最大本錢。許多時候,人生逃避不了許多的痛苦,但能夠面對苦難,跨越黑暗,比起祈求人事的逆轉和改變,可能來得更實際和積極,這正是有主同在的心靈力量,外面一切風吹雨打都動搖不了。還記得主耶穌臨離世前怎樣囑咐門徒,為他們代禱嗎?主說:「我將這些事(即門徒會因耶穌的受死而軟弱、分散)告訴你們,是要叫你們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又說:「我不求您(神)叫他們離開世界,只求您(神)保守他們脫離那惡者」(約十七15)。由此可見,我們在祈求中所得的醫治與保守,最根本的還是「神的同在」。
最後,歷代志的作者記述了「神就應允他所求的」,在這認知與交託的禱告中,神答允了雅比斯所渴望的,這是否意味着跟隨他的「悲情歲月」已永不復返?我們不知道,因聖經再沒有交代到他的生命餘暉,他的「不遭患難,不受艱苦」,是否帶來他生命實在的喜樂與釋放?老實說,我們也不知道。我們可以知道的,就是人生的問題本來非朝夕而形成,它儼然受着我們的生長背景、不同的際遇所影響,尤其是所謂「童年的陰影」,成長中的「創傷」等,都深刻地塑造了一個「現在」的我,當然,這個「我」包括了他的個性、人生觀、思想方式與生活態度......等。究竟這個人是容易消極、悲觀,抑或積極、樂觀,總會難於躲藏,雅比斯的「痛苦」歲月給他留下了多少「負面」的痕跡,我們同樣不得而知。
誠然,懂得認知與交託神,是基督徒一項可能忽略的扭轉生命的權利。然而,神的「正面」回應往往仍不足以治癒人的「歷史傷口」,這就只能說是人的問題了。神垂聽我們的禱告,我們是否真正接納祂的醫治和釋放?這往往成了我們屬靈生命不斷成長的關口。
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基督徒要做的不是「改名換性」(有人認為可助轉運,但相信雅比斯沒有這樣做過),而是更加懂得如何面對現實,積極地靠神認知和突破那揮不掉的悲情,治不癒的傷口。一旦在交託中喜見環境逆轉和改變,我們固然要感謝神,更不要讓歷史的包袱留有餘地;然而,假若「歲月依然」,則求神改變我們的心,好讓我們在不斷經歷神的同在與安慰中,得着更超越的釋放和醫治!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畫中有話】
【誠心所願】
【文林】
【癌病答客問】
【親密家庭】
【餘暉集】
【資訊年代】
【溪水旁】
【教會圖說】
【探病錦囊】
【貞潔有道】
【牧養心聲】
【如情未了】
【交流點】
【古道今詮】
【父母也EQ】
【心靈照相機】
【每月快訊:天地線】
【每月快訊:專題】
【每月快訊:總言之】
【童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