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3 期(2025 年 11 月 2 日)
◎ 墓園先賢故事 ◎ 黃彩蓮

▲涂從芳牧師一家七口,到達毛里裘斯兩天後的合照。
上回分享淪陷時幫助教友維生的聖公會涂從芳牧師(1922-1959),今回分享他與妻子鄒維眞(1926-2015),如何在留守時「締結良緣」?
鄒維真,生於敬虔家庭。祖父鄒榖明於廣州巴色會讀醫,畢業後入讀巴色會神學院,晚年事奉於筲箕灣崇真堂,直至退休。維真深受祖父影響,十歲志願做傳道;十一歲於灣仔循道教會奮興會,受感一生事主。十三歲因體弱多病,停學一年,多參與教會事奉。此時,涂家正為兒子從芳物色兒媳。維真在不知情下,經雙方家人安排,二人於戰前首次邂逅於維真的教會。
涂從芳於民生書院讀書時,曾喜歡一位青梅竹馬好朋友,惜對方不信主,只好放棄,候主安排。當他首次見維真,感覺又高又瘦,並不喜歡。後來,想到不應禁止神的旨意,遂邀請維真與其家人,到自己教會聖公會聖三一堂聚會。二人經過一天相處,從芳領受是神的心意,願意共結婚盟,並非受其外貌或才華吸引,而是欣賞她順服神之心。那時,維真父親也希望女兒嫁給從芳,但女兒太年輕,遂暫延嫁娶之事。
不久香港淪陷,維真隨家人回東莞,從芳不捨。回鄉後,維真水土不服,十天發冷發熱不能進食,母親決定帶她回港。回港後,寄居涂家,感恩維真病癒。母親想到自己必須回鄉,遂促成婚事,把維真交給從芳照顧。1942年4月2日,涂家邀請聖三一堂李應標牧師證婚。維真從小姨家中出嫁,與伴娘步行至涂家,感恩沒遇上日軍,順利成婚,那時維真才十五歲。
戰後,從芳蒙召讀神學,1955年一家七口前往毛里裘斯宣教。事奉漸有成果,惜涂牧師於1959年,獨自回港後猝死。維真在痛苦中,卻因為毛里裘斯與香港每月只有一班船,故未能帶子女回港與丈夫告別。然後,維真堅強地尋覓主心意,決定與五名孩子留在毛里裘斯,開展華人婦女事工,直至1981年方遷居英國隨兒子生活,並前往巴黎、北歐等地短宣。
這段在淪陷時「締結良緣」的故事,至今如何成為年輕人的提醒?下回分享涂從芳牧師在淪陷時,如何經歷主奇異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