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3 期(2025 年 11 月 2 日)
◎ 要聞

▲陳韋安牧師帶領會眾反思牧養的本質,並回應數碼時代下嶄新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浪潮席捲各行各業,教會牧養工作會否被科技取代?香港神學生聯禱會於10月18日,假觀潮浸信會舉辦神學生聯禱日,為全港神學院的需要代禱。建道神學院神學系副教授陳韋安牧師以「數碼時代的門徒——牧者的挑戰與契機」為題分享,從科技哲學探討到牧養本質,為未來的事奉者提供寶貴視角。
陳韋安牧師從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的科技哲學切入,指出科技並非中立工具。「Techne」在希臘文原指技藝,即人有能力創造工具和事物,並將之昇華。而真理的希臘文是「aletheia」,意即「不隱藏」。科技本應為揭露真理的過程,如同將事物加工以揭示背後信息。然而,他表示現代科技已演變成「Gestell」(置放或框架),即將世界框限於系統性理解的結構。這種思維強調可量化、可預測的結果,與信仰強調的關係、過程和本真性形成根本張力,並局限了對世界的認知。
接着,陳牧師借用奧古斯丁傳統指,人的靈魂包含理性、意志和記憶三向度,彷彿三位一體般互不分開。然而當前人工智能(AI)技術只能部分滿足理性,卻完全欠缺意志與真實記憶。更深層問題是「AI能否擁有盼望?」,陳牧師強調,真正的盼望源自上帝,並非數據或語言能產生。「先有盼望本身,才有盼望的語言」——這正是存有論(being)優先於表現(doing)的關鍵分野。
陳牧師指出,牧者是「Seelsorge」(靈魂關顧者),首要使命是接近教友、拯救人的靈魂。所有牧養工作都應圍繞靈魂展開,這是真實存在的神學現實(theological reality),絕不可被取代。AI或許能自動回覆電郵或WhatsApp訊息,但牧養不僅是外在的表述。若牧者只追求結果導向,將失去核心價值。他形容講道與講章不只在乎成品,更在乎整個準備和默想的過程——如手工藝品與機器製品之別。
隨着AI時代來臨,真實事物將愈發珍貴。他分享其創辦的流堂教會推行「流人手帳」的經驗,鼓勵信徒以實體筆記本記錄靈程,拒絕使用手機應用程式,讓信仰具體地呈現在一本筆記本之內,這種實踐強調了真實性在數碼時代的價值。他亦提及,美國Z世代購買聖經的比率上升兩成,反映年輕一代對真理的追尋並未因數碼時代而減退。
此外,陳牧師指出大型語言模型(LLM)的根本限制,只能基於既有資料生成內容,無法產生真正創新。相反,信仰強調更新,不是重組舊有,而是聖靈帶來的全新創造,這種嶄新性是AI永遠無法企及的。
在AI迅速發展的時代,陳牧師提醒神學生,牧者的核心身分不是資訊提供者,而是靈魂關顧者。科技可成為工具,卻絕不能取代靈魂與靈魂真實相遇的牧養本質。當世界追求效率,教會要堅守那些看似「無效率」卻無比真實的事物:禱告、關係、生命陪伴,以及從上帝而來的盼望與愛。教會最大的見證,正是堅持那些AI做不到的事——關顧靈魂、在乎過程、追求本真,並見證從上帝而來、永遠嶄新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