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抑鬱症,不是想開一點就沒事了


第3193 期(2025 年 11 月 2 日)

◎ 伴我同行哀傷時 ◎ 植惠珍

分享:

  颱風過後,大樹吹折,城市內外都滿目瘡痍,看見有心團體去救樹,又有記者為了讓風後留家的小學生能了解樹況,親臨現場報道。這些都讓人看見生活中有人對自然保育滿懷盼望,有人持續地在每日生活中去努力改善生態,期望帶來社區的改變。

  吹折了的樹木需要關注,病了的人更如是。近這三年,香港自殺數字上升,關心心理健康的專業羣體與及教會的社福機構做了不少心理健康的調查,數據顯示香港人的壓力不少,而有情緒問題的人數正在持續上升中。

  2011年政府委託兩間本地大學進行精神疾病普查,發現平均七個香港人就有一個患上精神科疾病。到今天香港精神健康議會召集人陳仲謀提到:「我們研究發現自殺成功的個案有八至九成與精神病有關係,而在這些病人之中有七成是抑鬱症。所以說如果我們不注視精神健康,不好好處理抑鬱症,自殺率會一直上升。」(註1)

  隨着陸續有歌手藝人坦承自己有抑鬱、焦慮的病史,希望透過自己的知名度引發大家正視情緒健康,對情緒病及精神健康有更多認識及關注,而非一刀切地將病患者污名化為「黐線」並加以排拒。

  推廣認識情緒病的教育在香港已經是刻不容緩,感冒需要吃藥,情緒健康出事了,是需要得到醫治並社區羣體的認識及接納。如此,患病的人才敢於承認並獲得醫治。

  有抑鬱症的媒體人Terry在病況穩定後分享:「很多人錯誤認知,抑鬱症等⋯⋯是因為『不夠堅強』才會出現。但其實已經很多醫生解釋過,不論性格如何,人人都可能有抑鬱的。」(註2)

  他更表示:「抑鬱症與(病者)自己身處的客觀環境,有時沒有直接關係。患者可以非常富有,可以有很好的伴侶,很好的工作,很好的家人。請不要用『點解你咁XXX(如幸福),都仲要唔開心?』、『好多人慘過你』、『開心啲啦』之類說話開導患者。」因為患者正是在病中無法開心且無法解困的情況下。

  一位家有中度抑鬱症小朋友的母親Mini Pink分享:「大多數抑鬱症患者,都是極度善良的,不忍心傷害別人,惟有傷害自己;很多孩子𠝹手,得不到理解而跳樓。所以作為家長,無條件包容、信任、陪伴,真正去愛,改變自己對抑鬱症的看法,同孩子重新建立良好的溝通,才是正確的道理。」(註3)

  守護抑鬱症患者,希望有天樹木可以再生,病中人的感受能更為人所明白,在醫治下逐漸得着康復。

  註1:有線新聞(2025年08月10日)https://www.i-cable.com指本港精神疾病人數比率上升自殺個案與抑鬱相關組織倡改善生活習慣。

  註2/3:Terry的媒體懶人堂FB20230801及讀者留言;IG:Terry_Yeung_Blog提出了18點抑鬱症值得注意的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