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93 期(2025 年 11 月 2 日)
◎ 教會之聲 ◎ 陳德昌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蘇軾筆下千古風流人物的更軼是時勢?是英雄氣概所至?或許都不是!
受到申命記學派影響的列王紀有其獨特的視角:君王是否跟隨耶和華眼中看為正/惡的事而行,這不僅是對君王個人的評價,更是對整個國家屬靈狀況,甚至國運的興隆或蒙懲罰,被列國審判攻擊的關鍵因素。
所羅門王以智慧著稱,初期敬畏耶和華,建造聖殿,遵行律法,蒙神悅納。國家興盛,財富豐足,聲譽昌隆,國內外甚或示巴女王都來覲見聯盟。然而晚年因寵愛外邦妃嬪導致內心偏離耶和華,隨從外邦神明,築建邱壇敬拜偶像。聖經記載:「所羅門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王上十一6),這標誌着他由正轉惡的轉折,並預告將分裂他的國度,只留一支派給他的兒子。
耶羅波安是耶和華所揀選的北國以色列第一任君王,原本有機會建立穩固王朝。然而他出於政治考量,設立金牛犢於伯特利和但,目的讓百姓不用再上耶路撒冷敬拜。聖經多次提到他「使以色列陷在罪裏」,成為後世君王效法的惡例。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不只是偶像崇拜,更是引導百姓遠離真神的領導者行為。
巴沙篡位後,卻「效法耶羅波安所行的,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裏」(王上十五34)。他未從耶羅波安的覆滅中學習,反重蹈覆轍。神藉先知責備他,預言他家也將遭滅絕,顯示耶和華對惡行的公義審判。
從這三位君王的例子可見,耶和華眼中的「正」與「惡」的分別是在乎敬畏、遵行主道。耶和華不以人的地位、成就為衡量標準,而是看人心與行為是否忠心於祂。君王若敬畏神,國就蒙福;若行惡,神的審判必臨到。
這些歷史教訓提醒我們:無論身居何位,無論處於何世代,如何受到外在大環境、時代的價值觀所衝擊,我們總要行在神眼中看為正的事,才是蒙恩悅納的道路。
香港華人基督教聯會於今年11月1至7日舉行第三十一屆培靈奮興大會,邀得高銘謙牧師就列王紀的經文更詳細和深刻的闡釋,讓我們明白如何行在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懇請各位弟兄姊妹為這聚會代禱,並踴躍出席參與這場屬靈盛宴。
陳德昌(第31屆培靈奮興大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