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化學習


2983 期(2021 年 10 月 24 日)
◎ 生命教育 ◎ 龔立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前數期,我簡單分享了生命教育與體驗教育關係。今期,我想補充生命教育與轉化學習的關係。

  有別於體驗教育強調學習過程和學習者的經驗與理論的結合,轉化學習強調學習者從欠缺批判到反思性和有意識的學習,最後其世界觀有基本改變。這是弗雷勒(Paulo Freire)所關注的「意識化」(conscientization)。個人判斷包括意義角度和意義結構。意義角度(meaning perspective)指學習者所倚賴的社會規範、宗教、個人性格、政治取向和價值信念,而意義結構(meaning structure)指學習者就着一件事的判斷時牽涉的觀念、信念、感覺、態度和判斷。轉化則牽涉意義角度和意義結構的轉化。例如,學習者從沒有意識和批判他對世界的認識受其身體影響,直至他與身體障礙者,平等地和開放地相遇,他才意識自己昔日的偏見,並關注當下社會對身體障礙者的不公平,願意站在身體障礙者角度認識和評論事物。從其中學習者經歷三方面轉化,分別為對自身理解、信念和行為。轉化教育包括製造一些矛盾場景,挑戰學習者的意義角度,從而培養他的意義結構,反思和整理他的視野。

  轉化學習之可以發生是受幾個因素影響。第一,外在環境。學習者身處的環境是否一個安全、開放、對話和信任的環境嗎?很多時,轉化難以發生,因為外在環境不容許和不鼓勵,甚至因轉化而受懲罰和排斥。另一方面,我們知道學習者需要從社化和權威中學習和建立他的價值,但社化和權威從來不是真理。如何在傳遞價值同時,也保持開放和對話,讓轉化教育可以發生?這是教育工作者要注意的。

  第二,內在環境。學習者願意保持開放性。除了學習者有求知慾外,他要意識到他需要有新思維,以致他可以面對事物的轉變。基要主義者就是那不願意走出他的意義角度,因為他視他的意義角度是真理。相反,他視事物的轉變是破壞性和威嚇性。他不但自己不願意轉變,更可能不容許其他人,甚至周遭環境的轉變。當然,拒絕轉化另一原因是這往往與權力是有關係的。所以,他要維護的是他代表的權力和利益。

  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只是推動者(facilitator),真正轉化是由學習者的決定。強調轉化之餘也要對自身保持批判,免陷於另一種意識社化多於轉化。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培靈奮興大會 禱文】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字遊行】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環迴新界賞教堂】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