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港少數族裔事工漫談


2969 期(2021 年 7 月 18 日)
◎ 教會觸覺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編者語

  今期教會觸覺以座談會形式,邀請了四位嘉賓分享有關在港少數族裔的事工,盼望藉此促進我們對這方面的了解和關注,甚或投身於相關的關愛及宣教行動當中。

  嘉賓: 

  Jeffrey Andrews(基督教勵行會)

  鄧紹基先生(基督教勵行會)

  梁友東牧師(新福事工協會)

  梁慧文傳道(常光睦鄰中心)

  

  


  

陪伴

  梁友東牧師

  新福事工協會梁友東牧師指,香港少數族裔羣體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斯里蘭卡、孟加拉及泰國,其中以印度、巴基斯坦及尼泊爾族裔人數最多。他引述政府統計處資料指,二零一六年居於香港的少數族裔逾五十八萬人,佔全港人口的8%,其中相當大比例為外籍家庭傭工,撇除外傭數字後,仍有逾二十六萬少數族裔人士,佔全港人口的3.6%。至於生活情況方面,一般少數族裔家庭成員人數較多,大部分都是勞工階層,如任職餐廳、地盤、清潔、保安、銷售及服務等行業為主。

  他續言,目前全港約有十三間尼泊爾教會,亦有本地教會或機構進行印傭、南亞裔、印尼裔、泰國裔事工,大部分均以社會服務為接觸點,開展功課輔導班和興趣班等,藉此建立關係,分享福音。他以新福事工協會為例,指機構開展不少青少年事工,如組織Band隊讓青年有演出機會,藉此與他們建立長期關係等。

  然而,他表示南亞裔與華人有極大文化差異,宗教背景亦大相逕庭,尤其難以向擁有伊斯蘭教背景的少數族裔傳福音。因此,他強調基督徒不可「硬銷」福音,雙方必須建立良好關係才有機會分享信仰,例如當對方遇上困難時,可為他祈禱;但如要求對方放棄自身宗教及決志信主卻非易事,因他們或會被家族撇棄甚至追殺,故他們信主比例確實不高,但只要付出時間關顧,亦非不可能。他重申,持續建立關係十分重要,如牧者能陪伴他們度過成長中的艱難時刻,便能彼此信任。

  「作少數族裔事工是跨文化宣教,教會如果不認識彼此文化差異,很難進入當中服侍。」他認為,關顧少數族裔的機構必須了解其處境需要和文化差異,同時鼓勵教會與機構合作,例如機構可分享服侍經驗及少數族裔特性,教會則有同工和弟兄姊妹帶領他們成長。他稱,社區在疫情下有許多需要,尤其南亞裔族羣因語言不通,缺乏資訊下更感無助;早前新福事工協會聘請了一位巴基斯坦裔的女同工,正好讓她去關心南亞裔婦女,並了解族羣在疫情下的需要,以致機構能更有效地作出支援。他鼓勵眾機構:「如果銳意去建立他們(少數族裔同工),他們可成為一個很好的同工或伙伴去服侍。」

  

  


  

關顧

  梁慧文傳道

  常光睦鄰中心梁慧文傳道指,居港少數族裔一般居住在油麻地、佐敦、深水埗一帶,主要是因為他們正輪候公屋,輪候期間大多居於租金較便宜之地,故不少人聚居在以上地區的板間房。

  她指,機構為少數族裔兒童開辦功課輔導班,導師雖然可在課堂上分享聖經故事,但家長知悉後多會警告子女留神,同時少數族裔婦女對信仰已有固定想法,很難改變其思維,故不容易接受基督信仰。她形容,少數族裔事工就像本地之文化宣教,不同族裔間的宗教理念可謂南轅北轍,故基督徒必先了解其信仰理念和神觀等。她提醒,進行少數族裔事工,等同海外宣教士接觸其他族羣,必須長年累月接觸服侍對象,期間需不斷禱告,因此牧者要讓信徒明白事工背後的代價,否則很快便會感氣餒。

  她分享服侍少數族裔婦女的經驗,指巴基斯坦婦女在其文化中階級低下,加上不諳中英文,故在港生活必定面對極大困難。因此,她會組織已適應本地文化的新來港婦女進行關懷,由於她們曾嘗試過新來港艱苦的適應問題,故可以過來人的身分,更有同理心地關心巴基斯坦婦女。她續言,基於巴基斯坦婦女的宗教背景,較適宜以姊妹接觸她們,所以上述安排亦可讓她們認識本地朋友,遇上困難時能找到傾訴對象,又或到常光睦鄰中心尋求協助。「所以,真的要動員女性參與,過程中彼此可建立朋友關係⋯⋯教會也應安排女性義工與她們傾談。」

  言語不通、生活困難固然是居港少數族裔面對的挑戰,但總有解決辦法,唯獨歧視問題每天如影隨形,如陰霾般揮之不去。她不諱言,港人對少數族裔確實存在歧視和偏見,總認為他們與罪案相關,因此最重要是向公眾展示少數族裔的正面價值。她解釋,許多社會基層工作無人問津,如清潔、建築工人等職位,大多由南亞裔人士擔任,若非他們作出貢獻,社會將面對許多缺乏。因此,她建議信徒鼓勵他們多投入社區,讓更多社會人士看到他們的價值,摘下「有色眼鏡」看待他們。

  

  


  

溝通

  安德里先生(Jeffrey Andrews)、鄧紹基先生

  基督教勵行會鄧紹基先生分享,在港少數族裔有不少是巴基斯坦和印度籍,主要是因巴基斯坦獨立前是英國殖民地,不少人赴港做「踞喀兵」,而東印度公司在香港進行貿易,協助英軍守邊境,一九九七年退役後獲得英政府給予居英權和香港永久居民身分證,因此有不少人留港靠長俸生活至今。

  雖然下一代生於斯、長於斯,「但他們不一定識中文字,很多只是識講識聽,連認地址也有困難。」他指語文要求不高的工種較適合他們,勵行會亦為少數族裔進行再培訓,包括母語及英語翻譯服務、咖啡調配、電腦課程、保安、房務等訓練,培訓他們進入這些行業。他亦言,機構不時要協助少數族裔填表申領公屋,有個案拒絕兩次後,被獲派地點方便的公屋,但疑因租金較高打算再度拒絕,幸得機構及時提醒拒絕三次會被取消申請資格,方令他們成功上樓。

  基督教勵行會安德里先生(Jeffrey Andrews)自身亦是印度裔人士,他不諱言分享經常面對種族歧視問題,如常被警察查身分證、業主不願租借房屋等,最近疫情亦有巴基斯坦裔港人在檢疫期間竟接獲豬肉食品,包括火腿三文治和含有豬肉的杯麵,他認為:「政府需要做更多宣傳,由上而下作教育。」

  安德里年輕時曾誤入歧途,迷途歸返後修讀社會工作,及後加入勵行會當社工,現時於重慶大廈的難民服務中心服侍。他指,現時約有一萬三千名難民申請免遣返保護聲請,他們主要是非洲和南亞裔,一般要等候數年,更有些小朋友在港等候長達近十八年。等候期間他們沒有居民身分,只有行街紙,無法工作下,要面對日常衣食住行的困難,如政府給予一千五百元租金補助,難以找到合法的居住場所;甚至不幸過身後,亦需要機構協助籌款辦理喪葬事務。

  此外,他指本港難民大多數是回教徒,惟尖沙嘴清真寺不接受難民進入,反過來叫他們到基督教教會尋求幫助,因此難民中心正服侍不少回教徒,中心會派發一日三餐、提供成人中英語班、功課輔導班等,「他們會問為甚麼要幫助他們,我們就趁機與他們分享信仰。」過去他亦曾舉辦真人圖書館,讓港人與難民進行對話,彼此認識;疫情下見港人無法外出旅遊,他近日開始舉辦重慶大廈導賞團,又邀請本地教會參與,從而了解少數族裔的文化,藉此推動公眾教育,提升彼此文化敏感度,助他們更融入社會。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咀嚼聖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牧心世情】

【生命教育】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

【連載小說《捨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