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因你動聽嗎?


2932 期(2020 年 11 月 1 日)
◎ 平視人生 ◎ 蘇永權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從前有一個……他……」「喺好耐、好耐以前」,這些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說故事方式。就是以「說書人」角色介紹主角「他」的出現,也就是所謂「講故佬」在「榕樹頭下」以第三人稱來說故事。

  說故事(story-telling)說得動聽,首先要搞好我們要以第幾人稱說故事,除了以上的「說書人」方式,又可以第一人稱,夫子自道的「我」就會出現,「親身」上場講出自己的故事。當然我們也可以化身任何一個角色,更天馬行空的代入這個「我」的自述,我可以是一隻頑皮的小狗、是一輛脾氣暴躁的老爺車、也可以是一朵驕傲的玫瑰。不過第二人稱則較少人使用,作者直接跟讀者溝通,就會有「你」的出現,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如「你有沒有想過……你有沒有嘗試過……」。

  另一個說故事的技巧也就是「六何」,以前讀「新聞學」六何是必教元素,就是我們如何決定一宗新聞最重要是哪一個何,便把它放在新聞的最開頭,但當我們要說一個吸引受眾的故事時,這次我們便剛剛相反,最重要是如何把六何來「佈局」,可以帶動一個又一個高潮出現,何時何地何人如何做甚麼?為何結局不是這樣那樣?說到電影的佈局不能不提的,當然是有「驚慄電影緊張大師」之稱的希治閣,他最曉得牽引着觀眾,甚麼時候要明示、甚麼時候會暗示,他把觀眾的心理完全弄於股掌之中。近年電影的結局流行「反轉再反轉」,以前有《非常嫌疑犯》、近年有《無雙》,觀眾仍愛最後「茅塞頓開」的感覺。

  當我們說故事時有兩句名言,“Change from heart to mind, Change from mind to heart”, 我們作為聽眾,每次聽或看故事時,都會以簡單的常理及理性去推論劇情,也會很自然地投入自己的感情到主角或劇情之中,作者或編劇便會針對這兩種觀眾的反應,在情節上不斷調節「六何」的數量,甚麼時候在甚麽地方知道甚麽,讓觀眾一廂情願地以為那人便是兇手,或這個便是結局,正當大家把感情投入到主角時,感到他很可憐之際,就來個結局大反轉,大家又再一次愛上「被騙」的感覺。

  你在現實生活可能也會「高潮迭起」,但謹記不要做被騙的一個。(第二人稱)。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