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失敗,我只是找到了一萬種行不通的方法。」 以上是著名科學家愛迪生對自己在研發電燈時,久經失敗而發的心底話。幸好他沒有放棄, 就是這種鍥而不捨的精神把人類科學帶來突破。
另一天才顯赫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也有類似經歷。原來他的研究也經歷不少錯漏,甚至轟動物理學界的「相對論」也曾犯數學錯誤。他自己也承認:「一個從未犯過錯的人,從未嘗試過任何新事物。」
說得白一點,不是「天才」帶領人類科學跨越千里,而是那份堅毅不屈的情操。在科學領域以外,劃時代改變人類信仰、精神面貌的力量,原來也離不開這份永不言棄的精神。被稱為「外邦人使徒」的保羅,也坦言自己「受勞碌、受困苦、多次不得睡、又飢又渴、多次不得食,受寒冷、赤身露體。」 (林後十一27) 再加下監、受鞭打、石擊、沈船等困境,還是忠於使命,誓要把福音傳至小亞細亞、甚至歐洲等地。他的座右銘應是:「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總要專心,並用百般的忍耐……」 (提後四2)。 給我們看見的又是一個堅忍的表表者!
對教育而言,一個十分值得思考的問題:怎樣才可培養我們下一代百折不撓的精神?
德國為幼稚園學生而設的「森林學校」或可給我們一點啟示。這類學校 背後的教育理念:大自然是小孩子最佳的學習環境,而透過艱辛的環境,恰當的挑戰,就可磨練學生接受挫敗,進而增加堅靱不拔的耐力。實際一點,就是帶領孩子在不利的森林環境,也可在風吹雨打,寒冷低至零下二十八度下建造冰屋、爬樹幹、爬繩索,學習用刀和鋸進行解難活動。當然學校會先評估及控制風險的適合性,但整體而言,大家認為這些風險帶來的不確定性會誘發人的創造力、自信,有助孩子健康成長。
在芬蘭所推行的「失敗教育」和以上的「森林學校」也不相伯仲。例如小學前的小孩藉滑雪練習跌倒,嘗試艱辛與失敗的滋味;老師更作滑雪跌倒、爬起的示範,讓學生體會人生就如滑雪一樣,跌倒後再爬起身來就無需沮喪不安。
今天香港嬌生慣養的孩子和以上所描述的學生可以說相距十萬八千里!但若今天的兒童是明天的領袖,大家適宜反思如何在我們過分呵護備至的教育氛圍中滲入更多鍛鍊孩子吃苦、持之以恆這份人生絕不可或缺又影響深遠的素養!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