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了五十年的問題


2919 期(2020 年 8 月 2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近日不少人詬病香港年輕一代不愛國,缺乏家國情懷,令我想起曾經有一個年代香港的年輕人、大學生,都很認同自己的祖國,有濃厚的民族意識。

  那是上世紀中葉一直至七、八十年代,其中一個很有代表性的標記,就是當年一紙風行的《中國學生周報》。這份以「中國」為名的學生周刋,創辦於一九五二年七月,停刊於一九七四年七月二十日。其間二十二年來,剛巧橫跨了香港動盪、穩定、發展、變化的歷程。當然有人說它有「外國勢力」在背後撐腰,有其政治任務,但若細心客觀地翻閱這二十二年的周報,不難發現其本身具備緊貼時代脈搏,努力求知求真的性格和生命力,體驗了與香港青年讀者憂戚與共的獨特風格,這大概可反映在它的創刊詞中:

  「我們不受任何黨派的干擾,不為任何政客所利用,⋯⋯我們暢所欲言,以獨立自主的姿態,討論我們一切問題,從娛樂到藝術,從學識到文化,從思想到生活,都是我們研究和寫作的對象。」(創刊詞: <負起時代的責任>)

  翻閱該周報,出版二十多年來擔任各版編輯的人名字多是響噹噹,例如徐東濱、余英時、孫述宇、陳特、胡菊人、陸離、也斯、李國威等等; 至於作者,更多是一時豪傑「大師級」的:錢穆、唐君毅、張丕介、司馬長風,以至較後期的西西、舒巷城、小思、崑南、綠騎士和劉天賜等。

  說《中國學生周報》啟蒙了香港青年人的家國情懷和社會意識,以至對現代文化的嚮往,完全不為過。曾經瘋魔一時的漫畫小狗史諾皮,它最早是隨「花生」(Peanuts)羣在一九六一年出現周報上。「音樂版」既介紹古典西洋音樂,也推介披頭四。不由你不知,一九七一年,周報甚至出了「電腦在香港」小輯,而同年更號召香港青年進工廠體驗生活,又出版了紀念「七七」示威特刊,這些都是非常前衞的創舉。

  七零年一月,周報以「香港華籍青年何去何從:個人?香港?中國?世界?」為題做專輯。足足半個世紀了,這個課題似乎仍未找到答案,又或者新一代香港青年已沒有耐性像那些年的前輩去找尋。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教學抗逆】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福傳中華踏腳石】

【譯經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