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九世紀下半葉,美國教會出現一波奮興運動,其後產生了不少新教會。一八八四年,部分瑞典裔的信義宗信徒熱切傳道,組成發展至今的「播道會」。這個北歐裔信徒創設的新教會言行一致,成立不久就應當地華僑信徒的呼籲,派遣教士到中國來。宣教者在一八八七年來到鄰近香港的廣州,開展傳道工作。當時取名「瑞美會」(Swedish American Mission),精簡地表明了教會的來歷。
教會的名字曾經一再調改,以反映實況。至一九三一年,為着實踐中華信徒教會本土化的需求,結果定下現時的名稱,「中國基督教播道會」(Evangelical Free Church of China),會徽上更包含整幅中國地圖;設計十分罕見。由名字及會徽,可知播道會的宗旨。
中華大地在上世紀長期陷於戰亂困境,英國佔治的香港成為鄰近地區的一處避險之地。在一九三七年,廣州的一批播道會信徒避居香港,並且成立教會,維持聚會。這個信徒羣體延展成為現時的「天泉堂」,是播道會在香港的開始。
信徒的這個「退守」行動也啟迪了西差會,由此開展一項「九廣」支援策略。兩年之後,在一九三九年,西差會購入九龍城侯王道物業,作為廣州傳道前線的後勤基地。翌年,又在這處後勤基地成立教會,開展本地傳道工作。這個教會至一九五零年定名「恩泉堂」。
侯王道的物業是一幢典型的嶺南「騎樓屋」,並非教堂建築。這幢樓房原先用作國內工場的補給站,後來又成為宗派的總辦事處;當播道神學院的前身,「廣州聖經學院」遷校來香港時,初年亦暫用這裏上課。加上開辦其他服務,所以恩泉堂並非這幢舊式樓宇的大主角,可用的場地十分有限。
上世紀七零年代,一些銀行推出合作計畫,商洽地皮業主在互惠條件下,重建舊樓房。不少堂會既擁有舊物業,卻欠缺龐大的重建款項。因此當年有若干堂會選用這個方案,獲取新堂。播道會恩泉堂現教堂就是用這方式重建,於一九八四年落成。
區伯平(撰述,繪圖及拍攝)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