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心遇上救心


2898 期(2020 年 3 月 8 日)
◎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陳漢鏵醫生二零零三年在瑪麗醫院任職時,主動要求進入沙士病房,成為當時其中一位在工作中見證上帝的基督徒醫生。「我是一位前線的戰士,我知道自己的定位」。那是他三十五年的公營醫療生涯中,極其嚴峻的時刻,不過其實早於一九九七年與死神擦身而過後,陳漢鏵明白以基督精神守望病人,會是他在地的使命。

  被感召主動入沙士病房

  香港傳媒於二零零三年二月,開始報道廣東省爆發類似肺炎的不尋常致命疾病,「那時只知道國內有嚴重的傳染病,只知道他們搶購板藍根」,及後從廣州來的劉劍倫教授將病毒傳到香港,率先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爆發,並一直漫延至全港,而瑪麗醫院總共接收了六十多名沙士病人。

  就在人心惶惶之際,某天陳漢鏵駕車從瑪麗醫院回家途中,聽着收音機有關沙士的報道時,當下清楚神感召他要入沙士病房照顧病人,於是他寫了一封信給部門主管黎嘉能教授,告訴他作為醫療人員,無論是和平還是嚴峻時,照顧病人是「使命所在」。

  他知道有些同事不想進入沙士病房,也明白面對不知名而且死亡率高的傳染病,對醫護來說真的很難受,「你進去裏面就真的已經預料了自己有機會死」,而他亦作好心理準備,不過也不諱言「這不是理性的,理性的都不應該去」,因為甚麼都不知道,「但是那時候我有神給我的平安」,最終安然度過。

  體會人的力量會枯乾

  陳漢鏵感激當時有很多來自民間自發的力量,天天有人送湯來,「有很多物質支援我們」,令他看到人性很美善的一面,不過沙士讓他更加深刻體會到的是,「單靠人的力量是不行的,人的力量會枯乾」。

  原來有次大衞城的吳振智牧師帶着十多位弟兄姊妹,來到瑪麗醫院為他們祈禱,「我們在病房出來,大家都知道在裏面可能會有感染」,但牧師等人並不害怕,並按着他的手作禱告時,陳漢鏵突然感到「就好像是上帝的觸摸,砰!一聲哭出來」,才知道自己內裏的心靈渴求;其後吳牧師在一次講道中重提這事,笑說見到從沙士病房出來的醫生「哭到口水鼻涕一起流」時,心裏着實害怕會受感染。

  活在當下為主作工

  對於最終能平安走出沙士病房,陳漢鏵說「其實都是上帝的恩典」,一如他在一九九七年的車禍中能安然無恙般。那天,有急症病人突發性心肌梗塞,他於凌晨四、五時被急召回醫院做手術,手術後人很疲累,但當天早上還要出席喪禮,回程駕車返瑪麗醫院時,竟然累得沒有意識,跟着就在香港仔漁市場附近,過了對面線,與對面的計程車迎面相撞。

  「當我一睜開眼,第一個意念就是說,這裏是不是天堂」,見慣生死的醫生,縱使知道「人要死其實很容易,只是死得痛快,還是死得不痛快而已」,經此一撞,明白生命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活在當下,努力為主作工。

  心病還需心藥醫

  陳漢鏵一九八二年畢業於香港大學,實習後曾任職精神科一年,最終揀選心臟科,是因為它較具體掌握病因,而且即使隸屬內科,也可以像外科醫生般,透過即時的醫療技術,讓病人即時得益,如「血管塞了,那我通;心跳慢了,我放心搏機;或者心跳有時失控,我放心臟除顫器」。

  除了物理性的治療外,隨着經驗也讓他看到心臟出毛病,有時是跟情感有直接關係。「若果一個人長期不開心,有很多苦澀和憂慮,他很容易會出現一些心臟問題,如心跳凌亂」,又或是長期在很緊張狀態,亦會令腎上腺高企,直接刺激心臟,「這都是有科學實驗證明的」。

  正如醫學上原來真的有一種叫心碎症,患者因為過度悲傷而突然心臟衰竭,陳漢鏵為此而寫了一篇文章在《信報》發表。一位本是健康的七十五歲男士,因為妻子去世,兩星期後在沒有任何急性心臟病發證據下,確診心臟衰竭。

  經詳細評估驗證後,除了先用藥穩定病情外,陳漢鏵認為「心病還需心藥醫」,於是找了一個晚上跟病人傾談,得知病人的太太是教徒後,透過信仰引導他釋懷,情況亦隨之而轉好。

  這種關顧病人整全健康的全人治療,讓他在醫病的同時,也會留意病人的心情如何,有時會問「你睡得怎樣?」然後透過跟病人的互動過程,「得出一些結論,之後就對症下藥」。不過坦言公立醫院工作環境惡劣,「你可以應付手中要做的事,已經用盡了你的精力」,相信是上帝加力給他。

  為病人福祉不怕吃虧

  作為基督徒,陳漢鏵樂於將信仰跟人分享,不過身為醫生,「我們首要做好我們的工作」,並矢志為病人謀更大益處,於是在二零零七年,他讓自己工作的瑪麗醫院,成為全港第一間二十四小時為急性心肌梗塞病人作通血管手術。

  事情是這樣的,二零零六年,陳漢鏵被派去新加坡樟宜醫院考察,看到他們會即時為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通血管,亦即是所謂「通波仔」,而當時香港的做法,通常是先在急症室注射溶血針,然後送往心臟加護病房監察,但有一個風險就是「三十三個病人中,有一個有機會腦出血」。

  回來後作為主管的陳漢鏵跟同事商量可行性,得到認同後便嘗試逐步來,「初初朝九晚五,後來朝八晚八,再跟着晚八朝八都做了」。過了年半後的二零零七年,「我們覺得應該是全時間做」,變成今天的二十四小時。

  計畫開始時沒有額外資源,「其他醫院的人都不看好我們」。在沒有任何添加人手下,「為了病人的緣故,可不可以每人走多一步?」大家覺得可以試,最後成就這個「急性心肌梗塞臨床路徑計畫」,結合急症科、心臟內科、放射科等跨部門團隊,提高病人的存活率。

  團隊裏面有信徒,也有非信徒,每次病人出現在他們面前,各人就知道他有死亡的機會,陳漢鏵感謝上帝的保守,讓大家認定了那件工作是有意義的,然後「發揮他背後的潛能和主動性出來」,在沒有任何補償下甘願去做。

  二零一七年陳漢鏵按時間從公立醫院退下來,在沒有預先計畫下來到私營機構,看到很不一樣的境況,而他依然希望在工作中,以生命行為作見證,為上帝多行一步。

  陳漢鏵 ︳心臟專科醫生

  訪談日期︰2019年3月9日

  訪談學生︰高彤、陳喜玲 / 香港浸會大學

       鄺安蒨、馬曉琳、黃穎文 / 協恩中學

  整理及撰寫︰馬少萍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