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苦期第二主日(約三1-17)
這是一段耳熟能詳的經文,特別是三章十六節乃經常用來傳福音的金句,甚至是教會的牌匾金句。但可惜很多人只看一節而沒有就整篇經文來看,甚至未能從整本約翰福音作全盤了解。
經文起首提及「有一個法利賽人,名叫尼哥德慕,是猶太人的官。」(第一節)先點出他的最重要背景身分──法利賽人,然後才提及當官的尼哥德慕。接着第二節指出他是夜裏來見耶穌。究其表面原因可能是他地位相當怕人看見,也可能是夜間時間比較長便於詳細談論,安靜對話,亦有認為這是深具象徵意義,因為約翰福音重視白日與黑夜的象徵,如十一章九至十節:「耶穌回答說『白日不是有十二小時嗎?人在白日走路,就不至跌倒,因為看見這世上的光。若在黑夜走路,就必跌倒,因為他沒有光。』」可見這裏的黑夜是與光對比,而耶穌就是光,誠如降世就是真光臨大地(參約一9-13)。猶太人以日落作為一天的開始,寓意從黑夜漸漸走向光明,所以黑夜不只是指時段,更象徵受罪惡支配的人生,如「猶大受了那點餅,立刻就出去,那時候是夜間了。」(約十三30)所以我們必需仗賴耶穌離罪歸正。
對話徐徐開始,尼哥德慕承認耶穌是老師,既能教導,也能行神蹟,這一切都是因為上帝的同在,才能行出來(第二節),既然有這外在信仰徵兆,耶穌隨即慎重地(用了兩次實實在在,表明如祈禱般重要的信息)向他闡釋重生的意義,以及從水和聖靈生的深度屬靈意義。耶穌深知人的頭腦有限,所以以風作為比喻,風雖然不能看得到也不能控制,最終也難以全然明白,但是從皮膚感覺、耳朵聽聞、樹葉搖曳、麥田波浪……這些經驗,我們便曉得風的實在,那麼我們雖然看不見聖靈,但卻能明白看不見的聖靈,能夠改變人的生命,從而體驗拯救力量,經歷新的創造。(第三至八節)可惜尼哥德慕以「怎能有這事呢?」(第九節),耶穌隨即以「你是以色列人的老師,還不明白這事嗎?」(第十節)英文聖經有冠詞(The),亦即尼哥德慕是以色列的首席老師,應該是學問與智慧並重的學者,但竟然未能了解。問題出在哪裏?肯定不是頭腦的思考問題,委實是內心的問題。所以雖然耶穌再以「實實在在」強調信仰的祕訣,乃以天上的眼光來參透地上人的限制,尤其是這位從天上而來,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祂透過十字架受苦,讓我們不再停留頭腦的限制而是親身體驗,可惜尼哥德慕缺乏勇氣降服在主的愛中。(第十一至十七節)
總而言之,尼哥德慕與耶穌詳細談道後,最終以失敗收場,那是他仍處於黑夜。我們再看約翰福音七章四十二至五十二節,尼哥德慕面對以色列領導權威的質問,他只想他們公平對待耶穌,但仍不敢接納祂,所以面對權威人士的發問:「你也是這位導人誤入歧途加利利來老師的追隨者?」可見他的內心叫他為耶穌辯護,但頭腦卻叫他不要冒險。原因何在?他恐怕失去位置及優勢?自己是熟識律法的權威老師,因而未能放下自己,謙卑接受?自恃富有、年輕、高位……?因此仍處於黑夜之中,還幸當耶穌受死後,約翰福音十九章三十八至四十二節記載:尼哥德慕帶着一百斤沒藥與沉香,聯同暗暗作門徒的亞利馬太人約瑟,向彼拉多領耶穌的身體,在祂釘十字架地方的一個園子的新墳墓,把耶穌安放在那裏。深信這時的尼哥德慕應是暗暗作耶穌門徒,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一位有學識、金錢、權力、影響力……的知名人士,因着眷戀成就,而沒有勇氣公開承認自己的信仰,終於逐漸迎向──真光(耶穌基督)。
我們當反思在大齋期中,正準備體驗基督受苦和迎接復活的時刻,我們又處於甚麼光景:黑夜抑或白日,馬丁路德曾提醒我們:「信心好像一隻『乞丐的手』,甚麼也做不了,只能單單接受上帝的恩典。」盼望我們都能放下自我,迎向白日的真光。
翁傳鏗(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社長)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天角一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