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織帳棚的日子


2897 期(2020 年 3 月 1 日)
◎ 城市心靈 ◎ 吳思源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疫情警示,人心惶惶,市面蕭條,行人寥落,影響大部分行業,有云香港經濟已進入寒冬期,連帶香港許多教會和福音機構因奉獻數字大減,入不敷支,紛紛宣布告急。

  有某大福音機構總幹事發緊急呼籲,說在四月底前要籌得五百萬港元,方可解燃眉之急。得知另有一些機構,早已和同工取得共識,薪金打折。又有機構和一些堂會,已籲請同工放無薪假,俾共度時艱。

  其實在二月春節假期過後,政府因應武漢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宣布公務員可在家工作,而大部分香港社福、宗教及非牟利機構亦隨之跟隨。

  一次在街上遇見一位在某福音機構服務的友人,他是在該機構營業部任送貨司機的,他說因機構宣布停工,他已有十多日沒有上班了。他說覺得自己很對不起機構,也很對不起用金錢支持該機構的奉獻者,他說曾向主管反映倒不如讓他駕機構的小型貨車去運貨,賺取金錢讓機構仍有收入。

  我十分欣賞這位同工,他真有心和有責任感,他又說若整整一個月自己百無聊賴,到月底又出糧,很過意不去。

  我想起聖經使徒行傳十一章記載使徒保羅曾以製造帳棚為業,而與他一起打工的還有亞居拉和百基拉。保羅固然配得以福音養生,但他也堅持自食其力。他曾如此說:「我未曾貪圖一個人的金、銀、衣服。我這兩隻手,常供給我和同人的需要⋯⋯」 (徒二十34)。

  這位司機友人令我想起保羅。其實在教會歷史之中,一邊織帳棚一邊事奉主是一個很美麗的傳統,我們稱之為帶職事奉。只是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隨着香港社會經濟富裕,教會和福音機構也因奉獻數字節節上升而「全職」的崗位愈來愈膨脹,這在經濟急速下滑時很自然的出現嚴重的財赤。

  也許在這時候,教會和福音機構須重新思考帳棚職事的可能。所謂「共度時艱」,其實也包括「全職」同工,尋找自己的「織帳棚行業」,並以此養生,而不是由機構「等待果陀」(註)般指望經濟復蘇。

  (註)《等待果陀》是薩繆爾.貝克特(Samuel Beckett)寫的一齣戲劇名稱,從此「等待果陀」在國際上成了習語,即無可奈何地等待,漫長而毫無意義、並且最終徒勞無獲。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旅遊世界基督教】

【牧心世情】

【生命校園】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香港基督教醫療發展口述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