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愛很難?


2881 期(2019 年 11 月 10 日)
◎ 平視人生 ◎ 李灝麟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在香港食肆消費,從未有人向我下跪。但在日本京都卻一再遇上,弄得我不知所措!

  殷勤如此,不無代價。有社會學家稱之為「情感勞動」(emotional labour),僱員一旦踏上台前,就要傾情演出,在顧客前唸同一句歡迎台詞,展露同一個燦爛笑容,千篇一律,天天如是。這可淪為一種奴役,尤其工作環境不太如意,或者自己不在狀態,依然強顏歡笑,被迫表裏不一。 

  然而,不過度的殷勤又是另一回事。京都之旅碰上兩次動人的款待。 

  第一次在一間百年老店。我與太太慕名造訪,打算一窺何謂「麩」(麵筋)的小吃。店內沒有其他客人,正當我們盡情東試西試其產品時,女店員遞上兩小杯暖湯,提議浸一浸才吃。果然,硬邦邦的麩瞬間變軟,味道和口感立時迥異。「請問何時過期?」太太問。店員英語不靈光,我倆花了一番唇舌,她才曉得意思,用手指引領我們的視線,停在盒上不太顯眼的食用限期。我多試了幾款,依然缺乏衝動,但又不好意思,最終象徵性選購一小盒……,尷尷尬尬放在收銀處,那位女店員隨即拎上手看看,二話不說走回陳列櫃換了另一盒,輕輕端來讓我們瞧瞧限期,竟比我選的足足多了一個月,體貼得很! 

  另一次是在一間素食餐廳,Lonely Planet用“godsent”(即「上天派遣的」)一詞形容其食物的美味。小店只有八個座位,我們三時才去「醫肚」,當時沒有其他客人。老闆是位六旬婦人,一見客人臉頰滾下汗珠,信手就調低冷氣溫度,再緩緩的端上兩杯透心涼的水;還開啟唱機,播放鬆弛的純音樂,絲毫沒有催促下單。我們點了一客咖哩飯、拉麵和餃子。「Share?」老闆娘問,尤其關心餃子數目,「餃子一客五隻,我煮六隻給你們分吧。」店主煮得不慌不忙,原先想快快吃的念頭敲不響。待到我們吃完,她靠近來坐,打開了話閘子。知道客人從香港來,就提起「反送中」一事,並說中港兩地「制度不同」。若非趕路,真的很想攀談下去。結帳一刻,六隻餃子只作五隻收費。

  上述兩件小事給我一個啟示:就算做生意,倘若立足於愛,每次款待都可幻化成一次仁愛行動。一個美好社會很需要生意人如此從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會員堂堂慶】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