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後行⋯⋯大忌也!


2872 期(2019 年 9 月 8 日)
◎ 釋經講道 ◎ 葉應霖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聖靈降臨後第十三主日(申三十15-20;詩一1–6;門1-21;路十四 25-33)

  「三思而後行」這句話十分好用。每當我兒女做出一些急躁魯莽的行為,我有時都會跟他們說「三思而後行」,希望藉此敦促他們做事要謹慎,要多番考慮事情才做決定。

  這種計算精神,仿佛也在路加福音十四章出現。在 28-32節的兩個比喻裏(蓋一座樓、和別的王打仗),耶穌都提醒聽眾要先「坐下算計花費」和「坐下酌量」,估算能否蓋成和打贏。經文似乎在提醒我們,要實務地考慮跟從祂的花費及勝算。信仰也是精算人生的一部份,我們應三思才決定做祂門徒,因為做門徒的費用很高(路十四25-27)。暫且,我們可以滿足於「信耶穌得永生」的階段,作個「平信徒」。

  在這走往耶路撒冷的十架路上(路九51至十九44),對於這極多和祂已經同行一段時間(路十四25;參路八42;十一29;十二1,54)的人,耶穌談不上十分樂觀。他們或許跟耶穌一同「吃過喝過」(路十三25-27),但其實卻一直拒絕參加耶穌的大筵席(路十四15-24),因為他們心裏更記掛(「三思」)地、牛及妻(路十四18-20)。「給我走開」(路十三27)是耶穌對他們的回應。

  走在這十架的人生路上,我們雖已窺見終點的榮光,但卻不可輕忽中途的挑戰及鬥爭。我們必須打破「信徒或門徒」的二分心態。耶穌居首,不單是我們信主那刻的心理回應,更是漫長十架路上的「宏大敘事」(meta-narrative),兩者本質為一。信徒的處境雖有不同,但要活在這「宏大敘事」裏,我們必須跟以家庭、金錢或自己為中心的故事不斷“Say Goodbye”(路十四33)。這樣,我們的生命就能繼續「鹹」,發揮我們的影響力,在主的筵席裏被主使用。否則,我們只會失味,被丟在外面(路十四34-35)。若果我們不想因蓋樓工程爛尾而招人恥笑,以及不想在戰役中一敗塗地,那麼我們更加不應該讓自己,在跟隨主耶穌的路上,虎頭蛇尾,得過且過,不冷不熱。

  你我真的想作主門徒嗎?主叫我們「坐下」,是希望我們發現,惟有當我們撇下一切所有的,我們才可避免那最終的羞恥及敗仗。但留意,擺上「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不是我們與主復和或擺平的「條件」,仿佛這是神要求我們「付出」的工作。這種「老闆」的要求真過分。

  然而,從敘事神學及身分(Narrative Theology and Identity)的角度來說,我們的生命從來都已經被某些故事所「佔據」。我們的敘事身分若非來自主的的十架路,就是來自金錢的保障、家人的認同,甚至是國家社會的肯定。路加將蓋樓及打仗這兩個比喻,放在三次「不…,就不能作我的門徒」的上下文當中 (路十四 25-27,33),就是要我們認清,問題不是信徒應否在成為門徒前三思!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有否效忠上帝,選擇主耶和華的故事,拒絕別神的故事(申卅15-20)。信主那刻是這樣,十架人生路也是這樣。

  十架路不單是主大筵席的必經路,更是這筵席的其一「主菜」(main dish)。路加(徒十四22)與彼得(彼前二21,四1)都曾見證為主受苦的必要。保羅就更在晚年時(腓三10-11),將為主受苦提升至認識耶穌復活大能的路徑。主是施恩的主,祂要我們不從惡人的計謀,是要我們得福氣(詩一)。苦難可以是化裝的天使;父母妻子兒女及金錢,也可以是化裝的咒詛(「惡人」)!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論語》5.20)弟兄姊妹,求主幫助我們的人生不再「三思」:「地、牛及妻」。讓我們「⋯⋯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來十二1-2)

  葉應霖(建道神學院聖經系助理教授)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