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業界另覓出路
第 2872 期(2019 年 9 月 8 日)
◎ 要聞
每年七月,基督教出版聯會均主辦香港書展「基督教坊」,可說是基督教出版業一年一度的盛事。惟近年書展人流及銷售都錄得明顯下降,信徒閱讀風氣大不如前,出版社每年印刷量持續減少,部分出版社一年出書量甚至跌至個位數字,出版業可謂步入嚴冬。本期專題探討網絡出現後閱讀風氣的轉變,以及業界迎難中另覓策略。
基督教出版聯會主席、宣道出版社王礽福社長指出,今年香港書展「基督教坊」受攤位遷移及社會事件影響,大部分參展單位銷售額下跌二至六成,惟仍有個別參展單位錄得增長。他直言,較貼近社會議題的新書銷情較佳,如以廣東話聖經對應香港處境的《時勢好惡,做基督徒好難》在書展中受熱捧。他又認為,傳統宗教出版社靈活性較低,適合平常幫助信徒打穩信仰基礎,但在非常時期獨立出版社則顯其優勢,「她們能出版較具爭議性的書,風雲際遇中應對當下處境。」
無疑出版業近年正面對嚴重收縮,他引述台灣業界數據指出,五年間銷售下跌近五成,他估計香港情況相若。他綜觀基督教出版社由每版印刷二千至三千本,減至一千至一千五百本,亦有要求作者包銷一半,甚至自費出版。
面對業界嚴峻情況,王社長卻有另一般見解:「只看出版確然嚴峻,但文字事工並不限於出版,我認為這是文字事工的黃金時代。」他解釋,網絡的出現令人閱讀量增多,亦打破了昔日大台壟斷的局面,人人都可以發表文章,令文字事工的門檻大幅降低,作者得到更大的寫作空間,「今日不再需要改稿,在社交媒體發表即時知道讀者反應,是鬧還是支持,很快知道讀者的需要。」
網絡除了改變讀者的閱讀習慣,同時改變了出版社發掘作者和題目的方式,甚至要探索新的銷售模式作應對。他直言,新晉作者不少先在網絡上得到關注,後由編輯發掘出版書籍,而出版社亦會將作者文章放到社交媒體,藉此測試其出版價值,「網絡無人看就不用想出版了。」他認為在模式轉變下,編輯功夫難度反而增加,要與同業鬥快發掘作者並重新包裝成書籍,如宣道出版社早前發現高銘謙博士的文章開始在網絡上受關注,於是幫他設計《釋經釋出火》系列叢書。
「出路是讓書成為事工的一部分。」王社長續言,基督教出版未來應更多配合事工發展,如配合講座、訓練教材出版,又如近年愈來愈多出版社以書攤形式作銷售,一改以往優惠價推售,改為自由奉獻,同時鼓勵支持出版。他補充,過去作者完成寫作後由出版社推廣發行,但近年作者已等於講員,講道後設書攤銷售已成常態。
至於基督教出版聯會推行三年為期的「閱讀馬拉松」,他坦言堂會對此反應冷淡,現時主要與基督少年軍合作推動閱讀。他又透露,基督教出版社高層近年有因倦怠(Burnout)而離開,致出版聯會人手短缺,暫無法推行更多計畫,而將於十月舉行的基督教聯合書展,自兩年前發展成基督教文化嘉年華,仿效基督教坊「有Say廣場」引入更多活動後,人數和氣氛均有明顯改善。
他強調閱讀的重要性,能培育人的邏輯思辯,能明辯是非,重述信仰,又不諱言近日有些牧者患上失語症,缺乏對事情的掌握而無法判斷,以為只談心靈就能解決現實問題,惟近日心靈雞湯類書籍需求下降已顯明信徒需要不在此。他認為雖然網絡改變出版業生態,但出版在乎長遠收割,相信能與網絡、報章、講座事工作分工牧養。
閱讀風氣大不如前 落地出版回應需要
書展人流減少或許受個別事件影響,但信徒閱讀氣氛薄弱卻是不爭的事實,德慧文化執行長陳培德牧師分析背後原因,認為與社會文化改變有關。他指,七十年代中期,社會較少娛樂節目,大專基督徒及教會青年喜歡看書,教會又樂於推介屬靈書籍,社會閱讀氣氛極為濃厚。然而內地改革開放後,社會愈趨繁榮,不少香港廠商及人才前往內地發展,加上一九八九年後曾出現移民潮,許多出版界精英相繼離開香港,大大影響購買書籍的風氣。此外,八十年代是教會牧者交棒高峰期,接任牧者及教會當時普遍着重人數增長,焦點集中發展植堂和敬拜等事工,推廣閱讀被放在較次要的位置,閱讀風氣自然大不如前。
今天社會資訊發達,網路的出現更改變了閱讀習慣,信徒往往只看網上片文隻字,便以為理解了整本書籍。他解釋,網上資訊只滿足人對特定事件或知識的好奇,但書籍卻包含了作者的思想,加上信徒如看畢同一作者的書籍,自然會閱讀同類型的作品,變相擴闊了知識的接觸面,因此網上文章與書籍是兩碼子的事。
陳牧師曾在不同教會推動閱讀運動,他坦言最困難是鼓勵信徒讀畢一本書,因此必須讓他們在閱讀中有所得着,才有動力保持閱讀習慣,又或組織羣體一起閱讀,促進良性互動。但事實上,擁有圖書館的教會已愈來愈少,部分教會搬遷或裝修後,擺放圖書的位置往往被忽視,更常見是將所有書籍棄在一角,最終只得捐獻他人。「坦白說,教會較少提閱讀,包括牧者自己閱讀及鼓勵信徒閱讀。」因此,他認為教會在推動閱讀風氣上責任重大,建議可獎勵予多讀經或閱讀的信徒,同時培養小朋友建立閱讀習慣,久而久之便培育出較年輕的讀者羣。
至於屬靈書籍題材方面,他留意到近年多了不少本地作者的作品,內容貼近生活和社會現況,可確實回應到香港信徒的需要,籲出版社可多考慮出版此類書籍。「以前(作者)可以講很多屬靈、聖經原則,但現在要經過思考,不可只講道理,而是要有本地實踐經驗分享,內容才會吸引和『落地』。」他又指,神學教育和文字事工應同時發展,就像雀鳥的雙翅一樣,缺一不可;因此出版社要提醒教會調整觀念,正視和重新投放資源到文字宣教事工,改變整個信仰羣體的閱讀風氣。
談及今年香港書展情況,陳牧師直言「基督教坊」愈趨邊緣化,且租金持續上升,今年德慧文化亦放棄在「基督教坊」擺設書攤,改為在旺角基道書樓寄售書籍,同時舉辦第一屆「信徒閱讀運動」,推廣信徒閱讀文化。「信徒閱讀運動」提供了一系列的屬靈書籍名單,信徒讀畢部分書籍後可撰寫讀後感,完成後將獲獎賞及有機會於德慧文化網上平台刊登。陳牧師表示,現階段已有約十間堂會回應,盼望運動能凝聚堂會和信徒閱讀,建立一股閱讀新風潮,培育靈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譯經隨筆】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