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開始,喜歡看書,至今未改,一直努力在忙碌的事奉中找時間閱讀,從中得到不少樂趣、知識和養分,使自己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懂事和成熟,也增強了自己牧養及溝通的能力。
我幾乎是甚麼書都讀,不會理會是否有用。當然,我特別喜歡閱讀文學、歷史、哲學、政治、宗教、社會、心理、教育等類別的書,而在基督教範疇,則多看聖經、神學、歷史、牧養和靈修類的。近幾個月,我看了的書包括陳智衡等著,張慧嫈編:《戍守雲開—佔領運動後教會十堂課》、劉紹麟著:《解碼香港基督教與社會脈絡:香港教會與社會的宏觀互動》、吳靄儀著:《拱心石下:從政十八年》、鄭仰恩著:《從加爾文到今日改革宗傳統:多元開展,與時俱進的信仰旅程》、Walter Brueggemann:《An Introduction to the Old Testament:The Canon and Christian Imagination 》、克里斯多夫.翁推編著:《我們都是脆弱的人》、艾蜜莉.艾斯法哈尼.史蜜斯著:《意義》、哈維.考克斯著:《信仰的未來:宗教的興衰與靈性時代的復甦》等。
讀歷史書,幫助我有寬廣的視野,能夠從較大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看事情,不會被眼前的問題牽着走,不會把堂會或個人的小問題看得太大,不會把香港的事情想成是世界大事。讀點詩歌、小說、散文,讓我洞察到人性幽微之處,對小說人物的世界多了一點認識和同情,有時候還會影響了我在講臺上的表達方式和語言運用。我常常設想自己是個講臺下的會眾,如果 講
臺上的牧者每兩、三年便按照教會年曆讀相同的經文和講相同的道,恐怕我一定會悶得發慌的了。怎樣令自己不會變成悶人的傢伙?惟有多看多聽多想,多留意身邊的人和事,多看點書報,多思考人生和社會的問題。聖經是不變的,人生處境却是變化萬千,能夠把死文字變成活道理,會眾有所共鳴,始終需要下一番功夫。凡是認真面對主道的傳道者,都會融會貫通其所學,化為當下的講章,使愁苦者得着安慰,受壓者得鼓勵,走錯路者聽到逆耳忠言,不會念一遍經文按釋義書解釋一遍便算完工。讀神學、哲學類的書籍,則讓我有反思、貫通和說理的能力,把
想說的理盡量講得清楚明白,而非晦澀難懂。至於牧養中所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不懂的還是需要看書,掌握一些基本知識,參考有理論又有實戰經驗的牧者所給的意見和提供的方法。由於香港教會牧職人員數量有限,牧職相關書籍自然比英語的同類書籍要少許多,有時候還得參考英語教會的出版物,以掌握學術的潮流、西方教會的關注或神學討論的焦點。
沒有基督教出版社,哪有基督教書籍呢?沒有基督教書籍,牧者和信眾又怎樣得到成長的養分呢?看着近年基督教出版業所面對的種種困難,我很想說:救救基督教出版社吧,否則信徒和牧者恐怕都無書可讀了!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