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作為教牧或傳道,我們蒙召要關顧人的生命,有道可傳,因人施教。筆者的事奉,有定期的主日講道,亦有不同關注課題的講座,也有時常進行的培訓。這些事工需要使我常處於學習的狀態,去除舊知,汲收新知,心思透過閱讀的啟發與滋潤,頭腦不至僵化封閉,能與時並進。筆者平常之閱讀習慣,可分為「有用之讀」與「無用之讀」。
「有用之讀」
這方面閱讀基本是「功能式」,知識的獲取只為了應付職事的需要,如機構於一年前開展「金齡信徒再上路」導師培訓課程,我於課程推行前閱讀不少於卅多本有關退休與老年的書本。曾野綾子、山下英子、加藤仁、古倫、侯士庭、奧利維等作者,就成為提供我洞見之良師。
筆者從不誇口個人為「專家」,我只是「雜家」或「知識整理者」,嘗試把前人今人累積的知識,加上個人的辨識,重新整理,再透過言說與書寫與受眾分享。
筆者於兩間宣道會堂會定期講道,這兩間堂會有良好傳統,就是編排經卷式與主題式講道。當我於四月十四日崇拜負責宣講〈雅各書〉一章十九至二十七節。除了閱讀不同版本聖經與注釋書外,我透過Google尋索相關資料。當我要舉例說明「那清潔沒有玷污的虔誠,就是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雅一27),我就想起這週不同網媒刊登的〈敲鐘者言──朱耀明被告欄的陳辭〉,這篇講章肯定於香港教會歷史寫下重要一頁。
「無用之讀」
「無用之讀」,即魯迅所謂 :「隨便讀書」,非以功能心態來讀書。教牧的學養,乃是透過長期閱讀而來;閱讀已成為筆者生活習慣。每日透過電郵、Facebook與 WhatsApp等傳來大量資訊,我會把適用的,張貼於臉書上,公諸同好。
有些作者如李怡、林行止、劉進圖等文章,列為當日必讀。如要了解國情,我必留意程翔、劉銳紹、趙天恩、邢福增等。要對牧職有深度了解,司徒德、畢德生、凱勒等「隱身」師傅會成為幫助。提到職場牧養,史蒂文斯、楊錫鏘等,是不可或缺的引導;有關青少年牧養,卡拉鮑威爾與董家驊則是我追縱的作者。宣教差傳,萊特與紐畢真對我啟蒙不少。就政治社會課題,影響我至深是以祿(Jacques Ellul),他教導我用辯證法思考問題,侯活士、馮煒文、楊牧谷等從不同角度擴展我的視野。文化層面,蘇恩佩、余達心、薛華等陪伴我成長。
無用之讀,有時不求甚解,隨着年歲增長,似懂非懂地把書本知識消化,有些忘掉腳注,已與個人思考渾為一體。
我承載的是甚麼,我就成為一位怎樣的牧者,期盼是人如其所讀之書 !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教會觸覺】
【E療行傳】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