籲教會院牧配搭服侍
第 2850 期(2019 年 4 月 7 日)
◎ 要聞
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已於三月二十五日於播道會恩福堂舉辦「作個病患牧關的『凡』人」教牧研討會,思考如何適切牧養病患羣體,在服侍中持守初心。
播道神學院院長郭文池博士引述馬可福音九章一至二十九節,指耶穌與彼得、雅各、約翰登山,門徒看見耶穌在他們面前變了形象,又看到以利亞和摩西顯現,更能直接與上帝對話。下山後,耶穌看到其餘九位門徒正與文士辯論,發現他們未能趕走附在孩子身上的污鬼,於是叫人把小孩帶到祂跟前,並與小孩的父親對話。
郭文池博士指出,門徒與文士辯論期間,被鬼附的小孩和父親卻在一邊無助地承受痛苦,但耶穌的處理方法並非辯論,而是親自關懷小孩的父親。他藉此提醒一眾教牧要關注病人的身、心、靈健康:「全人醫治的對象是人,不是病徵或病患。」他續言,耶穌先讓那位父親抒發情緒(二十二節),但卻沒有直接回應他求助的請求,反而告訴他尋求醫治應有的態度(二十三節),然後那父親承認自己信心的軟弱,求耶穌幫助他的不信(二十四節)。
坦然承認信心軟弱
他表示,從事件看出跟隨耶穌多年的門徒,自以為有信心可趕鬼,最終卻失敗收場;相反,無助的父親承認不信,只單純尋求耶穌幫助,最終成功趕走污鬼,可見信心不是人內裏的能量和超乎常人的信念,而是藉禱告將生命、困難和挑戰向上帝敞開。他強調:「信心是將自己的不信、軟弱之處,在上帝前坦然承認。門徒卻沒有做這事,他們繼續與宗教領袖辯論,兩者有很大差別。」
郭博士對比山上和山下的情景,指門徒在山上與耶穌關係親密,又能直接聽到上帝的聲音,故彼得才會說「我們在這裏真好」,但耶穌卻不希望門徒留在山上,因山下仍有許多有需要的人等待門徒的幫助和引導。至於山下的九位門徒,卻缺乏山上與上帝面對面溝通的屬靈經歷。郭博士提醒,教牧固然要關心福音對象,但如果沒有改變人心的屬靈能力,教牧的工作便與社工無異;同樣,耶穌沒有和門徒留在山上,可見祂希望牧者面向山下有需要的人,不應存着「我們在這裏真好」的心態過活。他認為教牧必須恆常靈修,否則容易不自覺地被現今文化侵蝕了靈性,但坦言牧職工作忙碌,如要維持靈修確實面對很多掙扎,必須具有決心和承認自己的軟弱。
以上帝目光看事物
他又提到,耶穌是彌賽亞,門徒期望祂以轟轟烈烈的形式復興以色列,然而耶穌卻明確指出自己要被人輕慢並受許多苦,與門徒的期望完全相反。郭文池博士指出,耶穌的回答反映真正復興萬事並非要滿足人的虛榮心,而是跟從上帝的心意,「被上帝使用的人不一定是世人標準,更不是自己的期待,被神使用的人只不過是普通人,不過肯將人帶到神前,自己也忠心地順服上帝的說話。」
他重申,上帝賜恩予人,不是要人停留在山上,而是將山上的恩典帶給山下有需要的人。教牧、院牧在服侍過程中應以上帝的目光看事物,或許服侍方式在別人眼中看來幫助不大,但耶穌正是這樣行。
教會院牧彼此配搭
香港醫院院牧事工聯會總幹事盧惠銓牧師強調,教牧和院牧是牧養夥伴,而且院牧不是取替教牧,雙方應彼此配搭,並肩服侍。他分享,教牧可邀請院牧幫助探訪,但提醒應彼此交流訊息以提升牧養果效,同時尊重及優先考慮病人和家屬的意願。另外,院牧也會轉介病人予教牧,例如轉介出院病友到教會、邀請教牧協助施行床邊水禮等,「這不是佔教牧便宜,而是幫助我們服侍一些準備失去親人、需要後續牧養的家庭⋯⋯接待他們到教會繼續牧養。」
是次研討會約二百位教牧同工出席,盧惠銓牧師指研討會為香港醫院院牧事工成立三十五週年週年慶典的首個活動,希望表達該會重視教牧和地區教會的訊息,因為院牧服務不能單靠院牧及醫護人員的努力,更需要地區教會的支持。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E療行傳】
【《和合本》聖經百週年紀念系列】
【九龍半島賞教堂】
【城市心靈】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淨山清泉】
【深入以色列】
【牧心世情】
【畫出深情】
【阡陌上的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