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篤信力行」講座
 保羅神學反思消除種族分歧


2801 期(2018 年 4 月 29 日)
◎ 要聞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香港社會撕裂對立,即使信仰羣體亦常因各種分歧而產生衝突,面對現實處境,聖經能否給予亮光並帶來出路?香港浸會大學校牧處已於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假大學會堂主辦第十二屆「篤信力行」講座,主題為「保羅在今日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崇基學院神學院榮休院長盧龍光教授分享保羅書信,籲信徒堅守聖經核心價值,消除人與人之間的對立和仇恨。

  其中,首晚分題為「福音的大能:因信稱義」,盧教授指「因信稱義」被視為保羅神學的核心訊息,但近代研究中,學者均認為保羅是處境化的人,他主要針對當時信徒在信仰上的挑戰和生活,寫信提醒勸勉,因此其神學論點與收信者的具體處境結連。

  針對當時處境 宣稱萬民得救

  「我不以福音為恥;這福音本是上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相信的,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因為上帝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至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羅一16-17)他引述經文指,十七節看似意涵豐富,但其開首有「因為」二字,即代表十六節才是結論,同時十六節亦反映出保羅當時需回應的處境。

  他解釋,當時猶太人和外邦人充滿矛盾衝突,猶太人自認是上帝的選民,並認定外邦人是上帝的仇敵和憤怒的對象,因此外邦人一直都被標籤。「就算不信主的猶太人,仍然是猶太人;但信了主的外邦人,如果沒有行割禮,他們仍然是外邦人。」然而,保羅卻強調大帝的大能要救一切的人,當中包括了外邦人。至於經文中「先猶太人後外邦人」的說法,並非為了凸顯猶太人的優越性,因保羅在二章九節以同一語句表示,作惡的猶太人也要先承受患難困苦,可見上帝不偏待人。

  他指,正因猶太人恥於與外邦人來往,甚至認定對方不是上帝所愛的,彼此分裂仇恨,保羅才以十六節的經文回應。「保羅最大的關心是怎樣令外邦人成為上帝子民,如何看到福音的大能,不止拯救猶太人,同時拯救外邦人。」

  打破對立仇恨 於基督裏合一

  福音的大能可消除族羣分歧,盧教授稱今天華人教會將福音簡化為「信主上天堂、罪得赦免」,然而馬可福音卻提到耶穌基督是福音的起頭,可見福音不是訊息、故事或信經,而是耶穌本身。此外,保羅更強調洗禮就是與耶穌的生命連合,信徒在基督裏活着,與祂同釘十字架。「這種生命的連繫就是福音的本質,今日傳福音不是傳信經或教義,而是傳耶穌基督的生命,以及你的身上有否與耶穌連合的特質。」

  至於「因信稱義」,他指「信」的原文是「信心」(Faith),上帝的義則彰顯了祂與人立約關係,在立約的基礎上祂從不失信,總是守約施慈愛。「所以今日看福音的大能時,要拯救一切相信的人,上帝的義由福音出來,因為福音就是耶穌基督自己,祂就是上帝的大能,祂被釘十字架代表要打破一切隔閡。」他又指,保羅在以弗所書中提到要廢掉冤仇,使外人和客旅都成為上帝家裏的人,背後直指猶太人與外邦人的仇恨;上帝的大能正是要重新招聚破壞約的人,所以「因信稱義」不是個人得救,而是對立的人在基督中彼此合一,這亦是保羅神學中的重要信息。

  面對今天香港的處境,不同陣營互相排斥,甚至基督教圈子中也彼此批評攻擊,各人自以為是。他重申,保羅提醒福音的核心信息是打破一切對立仇恨、自以為擁有真理的價值觀,最終彼此和好,甚至以善勝惡。他提醒信徒堅守聖經核心價值,並反思如何化作具體行動,在生活中與人和好。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四環九約賞教堂】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