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起在二十二區舉行
第 2780 期(2017 年 12 月 3 日)
◎ 要聞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必經階段,每人也要經歷身邊人,甚至摯親的離世,這往往需要獨自面對,自行處理內心的悲傷。作為基督徒,應如何藉着信仰以及對情緒的觸覺,幫助哀傷者走出幽谷?EveryONE Press及香港教會更新運動於十月,假中國基督教播道會尖福堂舉辦「再見,哀傷!」講座,曾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心理學教授的張黃求邦博士經歷喪夫之痛,除了分析哀傷的表徵外,更以過來人的經驗,分享如何幫助哀傷者走出幽谷。
張黃求邦博士指出,對基督徒而言,死亡是與逝者短暫的分離,雖是個痛苦和惆悵的遭遇,亦會帶來傷感,但是死亡卻是必然且無法控制,因此要學習經歷這段情緒。她表示,哀傷是一種情緒上的自然反應,有不同的程度和狀態,例如激烈的憤怒、對所有事物感覺麻木、無法回應或接受事實、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感到被遺棄、內疚和自責等。她也提到,部分人難以面對親友離世的現實,甚至出現憂鬱情緒,久而久之生活會失去方向,像掉入漩渦之中。
她分享丈夫離世時的心路歷程,指自己也曾擁有以上的情緒表徵和思緒,更有一段時間陷入不能自拔的處境,惟她強調只有面對現實,讓自己好好經歷悲傷才是離開哀傷的不二門法。
她認為,最好的方法是在安全情況下,盡情抒發內心的哀傷,因為正面的哀傷會帶來醫治。同時,哀傷者要學習接受別人的安慰和關懷,盡量減少令自己胡思亂想的獨處空間,更可參與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慢慢使自己恢復正常生活。她形容,哀傷必須經歷不同階段,並且是週期性的,隨時會有較多的情緒起伏,只要哀傷者勇於面對情緒,終會慢慢釋懷。
講座尾聲,她提出重整生活的具體建議,例如找一個好的聆聽者和願意傾訴的朋友,可在自己感到孤單時得到他人的支持。此外,也可留下與死者有關連的物品作紀念,又或嘗試寫日記、禱告、郊遊和參與義工或小組,因這些活動不單可令生活更有寄託,也可使心情舒暢。她強調,只有願意踏出第一步才能真正離開哀傷,故勉勵弟兄姊妹在需要的時候學會放手,與逝者揮手道別,並帶着生命與感激去幫助其他正面對哀傷的人。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