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與社企III
跟隨耶穌進入社羣:聆聽與看見


2769 期(2017 年 9 月 17 日)
◎ 特稿 ◎ 王嘉怡、李庭輝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引言:

  認識人的故事,便是認識上主對人愛的故事。社羣是多元及可變的,人的行為、心理素質會隨着環境、個人等因素影響。當我們有時只靠一個標籤去理解一個人或者一個羣體,又或是只從講求「快」與「多」的媒體資訊,甚至是一些道聽塗說的看法去認識事物,而縮短我們對事情只有單一看法,及帶着負面情感去認識,便會使我們也不經不覺中,跌入了將別人標籤化的一羣。如果有機會讓我們真實地走進別人的生命故事,用五感親身去感受、聆聽別人的故事,不知道我們對事實的理解,又會有何不同?

 

 

  

  真人.圖書館:與真人圖書的對談

  有些社企會透過舉辦真人圖書館,讓會眾能接觸更多的羣體。而真人圖書與傳統圖書一樣,都可被借閱,也有圖書館管理員負責管理借閱流程。誠然,流程沒有特定的準則。讀者通常第一樣要做的,就是到真人圖書館揀選自己想了解的真人圖書,然後真人圖書會在眾讀者前分享自己的生命故事。隨後,讀者與真人圖書即時作出互動提問及分享,讓讀者與真人圖書之間不再劃有分享者與聽眾的距離,讓彼此間對生命故事有更進深的不同見解,也釐清讀者對主題的迷思及想法。最後,便是讀者的回饋時間。當讀者已閱讀一本至兩本的圖書後,對主題或者真人圖書的內容有新的發現和感受,可以藉着這一刻給予真誠的回饋。猶記得第一次參與真人圖書館的分享,大家所回饋的不是文字,也非言語,而是與真人圖書來一個「熱切的擁抱」,擁抱背後包含的是很多,但「接納」與「鼓勵」卻在那刻的畫面濃濃的滲出來。

  

 

 

 

  少數族裔:與香港共生的錫克文化

  另外,透過教會有一次在社企Wedo Global的安排下,參觀在灣仔常遇到的少數民族聚集的鍚克廟。過往,可能會將他們當成為是印度人之一。但透過在幾位印度裔的青年義工講解下,除了對認信錫克教的他們有了基本的認識,更加認識了這個宗教背後,已經是住在香港超過一百年的少數族裔羣體。在香港有鍚克教徒,是源自於英國管治時的政治因素而引入。初期有不少是警察,甚到在二次大戰時和華人一同守衞香港。現在香港的鍚克教徒,大概可分為很早已在香港落地生根的鍚克人和後裔,他們基本上已非常融入香港的本地文化。另外就是一些因營商等原因,比較近年才移居香港。現時,香港大約有八千至一萬錫克教徒。在廟內有一飯堂,只要你來到其中坐下,他們的義工便會給你食物,更可以品嚐印度奶茶。他們的信念,認為不論是甚麼宗教或朋友,只要入內時遵守清潔的規矩(包頭,洗手洗腳),就可以進入飯堂免費享用飯餐,這正體現鍚克教所推崇的平等,和對低下階層的幫助。他們只提供素食蔬菜,因為他們不想任何宗教的人,因食物禁例而錯過招待他們的機會。

  

 

 

  聆聽便聽到、細看便看得清

  在這都市裏蘊藏着很多非常精彩的生命故事,每一個故事都訴說着一份生命的奇蹟,以及看見上主與人一同施行祂恩典與憐憫的歷程。當我們能放慢習以為常的都市節奏,讓耳朵能聽到他們的心聲、生命的歷程;能讓眼睛看見他們在社會裏的出現、生活的方式,相信我們更能體會耶穌基督一直活出的榜樣。福音是不能脫離處境去傳講,必須建基於對接觸福音者的關懷和認識上,了解他們的生活和處境。

  

  總結:

  在香港的教會歷史及處境,教會一直參與在對弱勢羣體的支持;不同宗派的堂會更以豐富的想像力,讓門徒羣體透過多元的方式,與這經濟主導的城市開展各種讓福音的精彩故事。這些來自各宗派的門徒羣體,正在將天父賜予的智慧,嘗試與這片土地所發生的時局結連起來。過去廿多年,一羣商界的門徒羣體,從香港處境整理出透過支持弱勢羣體的社會企業(簡稱「社企」),讓教會及弟兄姊妹能多元化地參與其中。讓教會將福音以更多樣化的可能,進入到這個商業的都市裏,這幅美麗的「百家布」,正在歷史中漸漸拼合,讓主耶穌復活的福音邀請更多人參與其中。二零一七年十一月四至六日,透過不同宗派的教會,與豐盛社企學會在浸會大學校園,有首次的「跨堂會支持社企展銷同樂日市集」。可以讓不同年齡、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朋友來參與其中,認識弱勢羣體背後的生命故事,也可以支接支持他們,讓他們可以延續運作更長的時間。

  (本系列由彩坪浸信會支持跨堂會文字小組撰文)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讀書樂】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