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中學教育是困難的。先來看學科這一範疇,公開試課程既深且多,授課時間如何延長,各科都嫌不足;加上學生的各樣限制,要提升他們公開試成績水平,以保持入讀大學競爭力,實在不易。一般學校都想着重德、智、體、羣、美「五育」,但單智育一環,已不容易,常被詬病「只顧成績,忽略品德教育!」要兼顧五育,當然就更不易了!基督教學校,又多一層拉扯,因為在「五育」外,再加上靈(六育)甚至情(七育)。那就難上加難了!
雖然大家明白,七育是相輔相承的,例如沒有健康的身體和情緒,如何吸收知識?不懂與人相處,將來如何踏足社會?高學歷而無品又無德,培養出來的算是甚麼人材?這些道理顯淺易明,然而實際上怎麼做,倒是大考驗。從基督教教育的角度來看,教育又豈止關心學生的德、智、體、羣、美、情?人之所以尊貴,乃因他是按照神的形像被造,身心靈才是一個完整的人,所以教會辦學,又豈可忽略最重要、最核心、最寶貴的使命——培育人的靈性。
為這緣故,相信所有基督教學校都會開設聖經科或宗教教育科。我任教的學校,聖經科並非會考科目,但全校每個學生都必修;時間所限,除F.1及F.2每循環週有兩個課節外,其餘級別只分配到一個課節。全校的聖經科絕大部分都由我任教,在班數多、節數少的情況下,可以如何認識學生、瞭解其學習、幫助其需要?我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當他們F.1入學時,請他們送我一張照片;另外,在四十分鐘的課節內,預留三分鐘,要求每位學生每一節下課前,用指定的「聖經科回應簿」,寫下他對該節課的任何回應:感受、學習、提醒、意見、問題、疑惑、不同觀點或其他,即堂交。而我必須在下一節課之前,批改及回應,發回下一節課使用;因此,我的辦公桌及四周,無論我怎麼努力,每天都堆滿回應簿,我稱之為「第十一災」——簿災!
話雖這麼說,其實真不該視為「災」,而是「寶」才對。當然不排除有些學生敷衍了事,但其中卻不乏認真的同學,當他得到老師認真的回應後,顯得更認真,認真上課、認真思考、認真探索、認真實踐信仰。另外,孩子信任你後,便跟你分享心中的祕密、心事、困惑。如遇需要更進一步瞭解,或非三言兩語可以回應的話題,我便約孩子於午膳時間或放學後交談。
很多問題,是中學的孩子不知如何面對的;有些問題,他們不知如何啟齒,不知可找誰談;若老師願意關懷、樂意聆聽,他們便不用把問題往牛角尖裏鑽。有一趟,孩子寫的是面對移民引發的焦慮,但約談才知道,原來真正威脅孩子的,乃是父母準備離婚。作為子女,絕對不想父母離異,即便父母不講,孩子看在眼內,感於心中,如何是好?真的不知所措。孩子與外人皆無法左右兩夫婦的決定,只能幫助孩子如何面對和接受,明白離婚是大人的事,但父母與孩子的關係是分不開的,讓他釋懷。最後孩子中途退學,隨母親移民外國。到了外國,仍寫信跟我分享其在彼方的生活和學習,積極走上人生新階段。
「人心憂慮,屈而不伸;一句良言,使心歡樂。」(箴十二25)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釋經講道】
【品蘭集】
【特稿】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讀書樂】
【路德的蘋果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