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回應時代的需求


2764 期(2017 年 8 月 13 日)
◎ 路德的蘋果樹 ◎ 張振華

分享: 推特推介 Whatsapp 電郵推介 電郵 臉書推介 臉書 推特推介 推特
 

  二零一七年教會改革五百週年,很多人都探索怎樣在香港教會生態內傳承改革精神,就觀察而言,基本上有兩種論述,一種是以議題形式,而另一種是深化教會的合一,這兩種論述都是重要的,切忌「非彼即此」、「非黑即白」,而是要兼而合之,一起考量。

  議題形式有多種,較重要的是怎樣持續發展香港教會。由上世紀五十年代開始,因着大批西差會宣教士從內地南下,加上當時的內地教會避走到達香港,之後發展至今六十多年,今天回望,過程中因着人事轉變,建立時間短促,很多事情都是按當時情況而決定,缺乏一個長遠發展的藍圖,這種情況在培訓未來接班人和人才培訓上尤為明顯。當時南下的宣教士和教會專注整固自身和服侍難民,哪有時間去看兩代三代之後的培育工作?因此之故,當下香港教會就面對着退休潮和接棒交棒的問題。這就是改革的契機,趁着人事交棒,就一併討論人事、體制,傳教策略的更新。相反,如果人事交替之後,所有事情不變,蕭規曹隨,能否持續發展就不樂觀了!因為人事、體制、策略不更新,就意味着我們用舊的工具來面對今日的問題,最後就只要求前線的教牧同工以自己的應變能力來面對已經改變了的社會,這種情況只會將新一代同工壓得透不過氣來。如果在這個情況下,再要求新一代同工們捨己、順服的話,好的後果可能會是青年同工們靈光一閃,得着啟發,以後事奉路途精進,成為新一代為主作工的好工人;但也不要忘記,或許因着我們的過於保守,結果會做成同工個人情緒的悲歌,或者是同工家庭的哀歌!如果要行得安穩,應該是一方面在教會內部的改革,包括教制、人事任命的安排、制定政策時共同參與的透明度等等。

  內部的改革其實意味着應對社會的轉變,反過來說,如果我們的社會由上世紀五十年代到今天都沒有太多的轉變,這樣,教會的規章、運作、傳道策略就不需太多的改革,避免了為改革而改革。但環顧一下實況,香港已經是全球金融和貿易的中心,地位僅次於紐約、倫敦和法蘭克福,社會上差不多所有的價值觀都在變動,家庭、婚姻、房產、娛樂等等價值都形塑着一個人怎樣辦事,怎樣面對羣眾,怎樣解說自己的意念等等。教會的決策階層要常常勉勵自強,因着不需每日面對非常處境化的緊急問題,所以覺得仍有一些時間,但其實中層的同工和最前線的同工,每週每日由到達辦公室到回家睡覺之前,都不斷面對整個社會多元做法的衝擊。大多數人都認同教會不宜有太大改革,但現在就要制定一套應對社會轉變,急人之所急,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應對方案,就是好的開始。

  試想一想,我們面對的社會,由上世紀是英國統治的香港;今天已是「基本法」之下的香港。英國的脫歐程序已在啟動,正在解除與「歐盟」簽定的所有合作條約而談判;中國在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改革開放,成為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時再由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變成了推動經貿全球化的第一把手,最新推出的是一帶一路的構思。還有,日本安倍晉三的新經濟學;柬埔寨和越南、還有緬甸的經濟及民主改革,甚至乎鎖國五十多年的古巴也打開改革大門,讓古巴人和其他人交流接觸。世界上有一個北韓,還是用六十年前的思維治國,其處境今日大家都有目共睹。

  見賢思齊,心意更新而改革,就是正道。


【要聞】

【教會、機構短訊】

【教會之聲】

【誠心所願】

【文林】

【釋經講道】

【品蘭集】

【信.道.靈.心】

【傳道故事】

【城市心靈】

【家庭牧養】

【平視人生】

【廣蔭頤養】

【心靈絮語】

【明心見證】

【牧心世情】

【生命同行札記】

【路德的蘋果樹】